[发明专利]一种耐发动机火焰烧蚀的圆极化数据链天线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97325.1 | 申请日: | 2016-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0222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郭敏;樊鸣鸣;黄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Q1/28 | 分类号: | H01Q1/28;H01Q1/36;H01Q1/50 |
代理公司: | 上海信好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9 | 代理人: | 尹兵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火焰 极化 数据链 天线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发动机火焰烧蚀的圆极化数据链天线,包含:依次连接的介质棒、辐射波导及SMA接头;其中,所述的介质棒与辐射波导通过一紧固环连接;所述的辐射波导与SMA接头通过一盖板连接;所述的介质棒用于辐射电磁波能量;所述的辐射波导用于传输介质棒辐射的电磁波能量;所述的SMA接头用于圆极化数据链天线的馈电。本发明强度高、耐高温、介电性能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天线设计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耐发动机火焰烧蚀的圆极化数据链天线。
背景技术
近年来,精确制导技术、超高音速飞行器技术蓬勃发展,弹载耐高温天线的研究技术成为促进该领域长足发展的关键技术,但同时也是制约其突破的瓶颈技术。弹载耐高温天线作用十分关键,其性能直接影响到导弹的制导精度。由于工作环境温度极高,因此需要合适的耐高温材料;同时导弹和飞行器飞行速度极快,因此弹载耐高温天线必须具有很高的机械强度。
综上所述,弹载耐高温天线的研究不仅仅需要电波与天线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还涉及材料、气动外形、热力学等领域的相关学科知识,其研究过程难度较高,投入巨大,并且需要多领域多部门单位通力合作,互相配合。尽快开展和增加前期的技术预研投入,可以提前为将来先进型号的发展做必要的技术储备。
现代战争攻防节奏越来越快,对导弹的飞行速度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导致飞行状态下的弹体温度极高。弹体表面超高的温度对耐高温材料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有机材料耐热性能相对较差,难以满足要求,耐高温陶瓷具有熔点高、介电常数稳定等良好性能。最近几十年,国内外研制了具有耐高温、抗烧蚀、抗冲击、透波等性能的耐高温透波材料,主要有以下几类:(1)二氧化硅体系,主要为石英玻璃、石英陶瓷材料与硅制纤维织物增强二氧化硅基复合材料;(2)氮化硼体系,主要为氮化硼陶瓷/二氧化硅复合陶瓷;(3)硅铝氧氮陶瓷体系,主要为单相和复相的氮化硅陶瓷,氮化铝陶瓷和氮氧陶瓷;(4)磷酸盐体系,主要为硅制纤维增强磷酸铝、磷酸铬、磷酸铬铝等复合材料;(5)有机硅树脂体系,主要为硅质纤维或织物增强有机树脂;(6)其它体系,如玻璃纤维增强氟塑料材料、聚氰酸脂等树脂基复合材料。
数据链天线安装于尾喷管处,天线需要承受火焰的烧蚀,温度达到了500度左右。介质棒加工精度要求较高,且有打孔、倒角等要求。同时,为了保证天线电性能,介质材料还需要具有稳定的介电常数。在常用的耐温可以达到500度以上的介质材料中,唯有部分复合材料和无机材料可以满足,复合材料如高硅氧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石英纤维增强含硅芳炔树脂基复合材料、石英纤维增强酚醛树脂基复合材料等可以承受短时间的耐温要求,且介电性能优良,但由于受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限制,存在材料性能各项异性,尺寸稳定性差、加工精度差等问题,难以满足数据链天线介质棒的加工精度要求;无机材料如石英陶瓷、氮化硅等均可以满足高温、介电性能优良且稳定性好的、加工精度高等要求,但石英陶瓷性脆,无法进行打孔,所以不能满足介质棒的结构要求。
公开号为CN204441469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天线,天线是直接裸露在载体上,在天线迎风方向设置了一个可耐高温的整流挡板,避免天线直接受气流冲刷,该方法仅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天线,且天线载体的飞行速度不易过快。
公开号为CN20297772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耐高温天线,采用的是通过耐高温材料制成的天线罩对天线进行热防护,并用隔热材料层包裹天线本体,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在高温环境下天线电气性能的稳定可靠,该方法虽可以显着提高天线的耐高温特性,但仅适用于低频天线,对高频段天线其损耗不可忽略、甚至完全不能透波。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发动机火焰烧蚀的圆极化数据链天线,强度高、耐高温、介电性能优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耐发动机火焰烧蚀的圆极化数据链天线,其特点是,包含:
依次连接的介质棒、辐射波导及SMA接头;其中
所述的介质棒与辐射波导通过一紧固环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未经上海无线电设备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9732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