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088885.0 | 申请日: | 2016-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6056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02 |
发明(设计)人: | 罗霞;许晓燕;江南;余梦瑶;贺黎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8/00 | 分类号: | A01G18/00;A01G18/20;A01G18/40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高芸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灵芝三萜 二氧化碳 栽培 出芝管理 控制环境 制作 中药材栽培 技术效果 灵芝子实 栽培阶段 栽培灵芝 栽培袋 栽培种 灵芝 母钟 自然环境 发现 | ||
1.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按照常规方法制作母钟;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栽培袋;出芝管理;其特征在于:出芝管理在灵芝子实体形成的栽培阶段时,控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T为:500ppm≤T≤900pp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T为:700ppm≤T≤900pp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控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T为900ppm。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出芝管理步骤采用大棚栽培时,在栽培过程中控制大棚的通气次数和通气时间满足控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出芝管理步骤采用工厂化栽培过程时,采用智能控制空气二氧化碳浓度满足控制环境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出芝管理步骤采用的设备人工气候培养箱。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满足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制作母种:
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从原有母种中挑取带菌丝琼脂块,置于PDA培养基中,于25-30℃避光培养5-7天,至菌丝长满培养基得母种;
所述制作原种:
按照无菌操作规程,从母种培养基中挑取带菌丝琼脂块,置于灭菌的小麦颗粒菌种瓶中,于23-26℃的条件下,培养至菌丝长满菌种瓶得原种;
所述制作栽培种:
按照下述重量百分比配料:杂木屑10-15%、棉籽壳40-60%、玉米芯10-15%、麸皮8-10%、石灰1-2%和石膏1-2%,然后按料水比1:1.2-1.4加水,装入菌种瓶,高温灭菌,冷却后接入原种,于23-26℃的条件下培养至菌丝长满菌种瓶得栽培种;
所述制作栽培袋:
按照下述重量百分比配料:杂木屑50-60%、棉籽壳15-30%、玉米芯15-30%、麸皮8-10%、石灰1-2%和石膏1-2%,然后按料水比1:1.2-1.4加水,堆料发酵3-5天,用石灰和石膏调节pH值至6.5-7.0,然后装入栽培袋常压灭菌,冷却至料袋温度低于28℃接种栽培种,于23-26℃的条件下培养至菌丝长满栽培袋。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提高灵芝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出芝管理:
将长满菌丝的栽培袋转移至灵芝栽培大棚,打开袋口后进行出芝管理,其中:
原基期:控制环境温度25-28℃,喷水控制空气湿度85-90%,光照强度500-2000lx;
开片期:喷水控制空气湿度75-90%,光照强度1000-5000lx;
优选的,开片期:喷水控制空气湿度85%,光照强度2000lx;
成熟期:喷水控制环境湿度75-90%;
优选的,成熟期:喷水控制环境湿度80%;
灵芝子实体第一次采收:当灵芝停止生长,取芝,留不带培养基柄蒂0.5-1cm;
转潮管理:采收后,停止喷水2-3天,然后控制环境湿度为75-90%,温度25-28℃,待再次长出灵芝子实体,采收第二潮灵芝;
优选的,转潮管理:采收后,停止喷水2-3天,然后控制环境湿度为85%,温度25℃,待再次长出灵芝子实体,采收第二潮灵芝;
优选的,控制空气湿度喷水采用喷雾加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未经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88885.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香菇新的出菇方法
- 下一篇:一种金针菇黑头病防治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