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列车及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和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76755.5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09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别海明;陈艳军;徐晓波;杜骞;李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1/00 | 分类号: | B60L1/00;B61L1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张润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车厢 供电线路 列车 车厢 控制中心 列车调度 导电轨 配电器 正整数 架设 电池 不间断运行 可拆卸连接 运营和维护 安全隐患 电池电量 动力电池 运营效率 预设 电量 充电 供电 运营 保证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列车及其控制方法,该列车包括:供电线路;N节普通车厢,N节普通车厢分别与供电线路相连,其中,N为正整数;M节动力车厢,每节动力车厢包括电池和配电器,电池通过配电器与供电线路相连,以为M节动力车厢和N节普通车厢供电,其中,M为正整数;其中,M节动力车厢与N节普通车厢可拆卸连接,在任意一节动力车厢在相应的电池电量小于预设电量时更换该节动力车厢,从而避免了架设供电线路或导电轨,降低运营和维护的成本,避免了导电轨架设带来的安全隐患,同时解决了动力电池充电慢导致列车无法投入运营的问题,可以保证列车不间断运行,提高了列车的运营效率。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和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列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列车、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和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的列车通过受电弓或集电靴与接触网的供电线路进行对接,以通过接触网对列车进行供电,或者,通过导电轨对列车进行供电。但是,相关技术存在的缺点是,需要在列车运行沿线架设供电线路或导电轨,建造成本较高,且后续运营和检修成本较高,同时,供电线路或导电轨持续带电运营,容易对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隐患。并且,通过接触网对列车进行供电会对电网系统产生影响,供电稳定性较差。
因此,相关技术需要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列车,能够在不架设沿线供电设备的情况下保证列车正常运行。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列车,包括:供电线路;N节普通车厢,所述N节普通车厢分别与所述供电线路相连,其中,N为正整数;M节动力车厢,每节动力车厢包括电池和配电器,所述电池通过所述配电器与所述供电线路相连,以为所述M节动力车厢和所述N节普通车厢供电,其中,M为正整数;其中,所述M节动力车厢与所述N节普通车厢可拆卸连接,在任意一节动力车厢的电池电量小于预设电量时更换该节动力车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列车,供电线路与M节动力车厢和N节普通车厢分别相连,且每节动力车厢的电池通过配电器与供电线路相连,以为M节动力车厢和N节普通车厢供电,在任意一节动力车厢的电池电量小于预设电量时更换该节动力车厢。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列车通过车载的电池直接对列车进行供电,从而无需接入电网系统,无需架设供电线路或导电轨,降低运营和维护的成本,避免了导电轨架设带来的安全隐患,并且,在电池电量较低时直接更换动力车厢,从而解决了动力电池充电慢导致列车无法投入运营的问题,可以保证列车不间断运行,提高了列车的运营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包括:获取装置,用于获取列车中每节动力车厢的电池的电量;控制装置,用于在电池的电量小于预设电量时对所述列车进行调度,并更换相应的动力车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的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通过获取装置获取列车中每节动力车厢的电池的电量,并通过控制装置在电池的电量小于预设电量时对列车进行调度,以更换相应的动力车厢。由此,本发明实施例的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中心在电池电量较低时直接控制列车更换动力车厢,从而解决了动力电池充电慢导致列车无法投入运营的问题,可以保证列车不间断运行,提高了列车的运营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用于列车调度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列车中每节动力车厢的电池的电量,并判断电池的电量是否小于预设电量;当所述电池的电量小于所述预设电量时,对所述列车进行调度,并更换相应的动力车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7675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