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位点检测区、微电极阵列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24906.2 | 申请日: | 201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645346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王力;蔡新霞;罗金平;宋轶琳;徐辉任;王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N27/327 | 分类号: | G01N27/327 |
代理公司: | 11021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任岩<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位点检测 微电极阵列 检测电极 纳米复合薄膜 电极阻抗 活性位点 神经递质 电催化 热噪声 递质 制备 检测 | ||
1.一种多位点检测区组,包括多个用于多活性位点神经递质检测的多位点检测区(4),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位点检测区(4)包括:
检测电极本体;以及
纳米复合薄膜层(6),设置在所述检测电极本体上,
其中,所述检测电极本体包括:
一圆形微电极(41),直径10μm;
多个弧形微电极(42),围绕所述圆形微电极(41)排列,
所述多位点检测区(4)为14个,呈三排,左右对称分布;
所述纳米复合薄膜层(6)设置在所述圆形微电极(41)和所述多个弧形微电极(42)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位点检测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复合薄膜层(6)为铂黑石墨烯或纳米金石墨烯材料制成,厚度0.05μm~0.2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位点检测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微电极(42)与圆形微电极(41)之间的距离为单个神经细胞的平均半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位点检测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微电极(42)数量为3个,所述圆形微电极(41)与三个所述弧形微电极(42)分别与一条导线(3)电连接用于传递电信号,四条导线呈“十”字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位点检测区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圆形微电极(41)或弧形微电极(42)材料为铂或铱。
6.一种平面微电极阵列,包括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多位点检测区组,所述平面微电极阵列还包括:
基底(1),所述多个多位点检测区(4)设置在基底(1)上的中心位置;以及
多个触点(2),设置在所述基底(1)表面的周边区域;
所述每一触点(2)与一圆形微电极(41)或弧形微电极(42)相对应,由导线(3)进行电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绝缘层(5),覆盖所述基底(1)表面,仅暴露所述检测电极本体及所述触点(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平面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5)材料为二氧化硅、氮化硅或聚酰亚胺,厚度为500nm~1000nm。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微电极阵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位点检测区(4)在对称的左侧或右侧中的每一排中,每相邻的两个检测区,距离约为500μm。
10.一种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平面微电极阵列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底(1)表面上形成导电图案,所述导电图案包括位于基底(1)表面中心位置的多个多位点检测区(4)的检测电极本体;以及
在所述检测电极本体上形成纳米复合薄膜层(6)。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图案的制备步骤包括:
在基底(1)上旋涂一层光刻胶,通过曝光显影形成光刻胶图案;
在带有光刻胶图案的基底(1)表面依次溅射Ti种子层和PT薄膜层;以及
剥离光刻胶图案及其上的Ti种子层和PT薄膜层,形成所述导电图案。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形成纳米复合薄膜层(6)步骤前,还包括:
在基底(1)上形成仅暴露所述检测电极本体的绝缘层(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2490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测试汽车座椅靠背角的装置
- 下一篇:电流侦测电路以及电流侦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