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11392.7 | 申请日: | 2016-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72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孙晓艳;樊宏飞;王继锋;于正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01J29/00 | 分类号: | B01J29/00;B01J29/08;B01J29/70;B01J29/85;B01J32/00;C10G47/1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加氢裂化催化剂 载体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1)将无定形硅铝或其前驱物、大孔氧化铝或其前驱物中的至少一种和分子筛混合、打浆、过滤,所述无定形硅铝或其前驱物、大孔氧化铝或其前驱物的干基为15~30%,所述分子筛的干基为35~50%,所述干基为烘干后物料质量/湿物料质量×l00%。(2)将小孔氧化铝加入碾压机内,加入适量胶溶剂,碾压后加入步骤(1)所得物料,继续碾压,挤条成型、干燥、焙烧制得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该方法使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和/或大孔氧化铝分散的更均匀,在催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协调作用,同时载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有较大的提高。
本发明涉及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高比表面积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加氢裂化技术是重油深度加工的主要工艺, 也是唯一能在原料轻质化的同时直接生产车用清洁燃料和优质化工原料的工艺技术。由于加氢裂化技术具有原料适应性强、产品方案灵活、液体产品收率高、产品质量好等诸多优点,世界范围内原油劣质化日益严重,市场对清洁燃料和优质化工原料的需要量不断增加,这些都有利地促进了加氢裂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因此, 近年来加氢裂化技术已逐步发展成为现代炼油和石化企业有机结合的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炼油企业及研究机构的重视。
随着原料质量变重、变差,以及产品质量升级和装置扩能改造的需求日趋提升,炼厂对加氢裂化催化剂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催化剂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性能,而且由于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催化剂还应具有较低的成本。
加氢裂化催化剂是一种同时具有裂解功能和加氢-脱氢功能的催化剂。裂解功能是由酸性载体提供,而加氢脱氢功能是由活性金属提供,酸性载体大部分是以氧化铝或无定形硅铝为载体,配以一定量的分子筛。催化剂的性质与其制备方法密切相关,浸渍法是最常规的制备方法,现市场推广的大部分牌号加氢裂化催化剂均采用浸渍法制备。其基本制备过程是先将氧化铝或含硅氧化铝和分子筛及其它助剂直接混合,然后进行成型、干燥和焙烧,最后浸渍金属并活化。
CN201010535641.9给出了一种特殊加氢裂化催化剂浸渍方法,该方法先将金属浸渍到氧化铝和或无定形硅铝的载体粉沫上,然后再与分子筛混合成型,然后进行焙烧活化,制备出加氢裂化催化剂,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
然而上述加氢裂化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加氢裂化各载体组分之间仅是简单的机械混合,每种组分在催化剂中容易出现团聚现象,没有实现其均匀的在催化剂中分散,致使催化剂的孔容、比表面积和酸性降低,难以发挥出最佳的性能。另一方面,无定形硅铝、大孔氧化铝和分子筛都是单独制备,滤饼经过干燥,粉碎,变成干基70%~90%的粉料。在催化剂制备过程中,为了挤条成型,催化剂载体组分的整体干基在40%之间,需要额外添加水分,浪费了能源,增加了催化剂的制造成本。
CN201210442999.6公开了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的制备方法。氧化铝干胶粉经水热处理后,与至少一种酸性裂化材料粉末混合均匀,然后用含加氢活性组分的金属盐溶液浸渍,经过滤、干燥、粉碎后,加入胶溶剂或粘结剂,经成型、干燥、焙烧得到加氢裂化催化剂。该方法改善了金属的分散,提高催化剂的性能。但是该方法尽管金属溶液能够回收,金属仍然流失很大,提高了催化剂的制造成本。由于催化剂的制备装置大部分都是铁制品,而金属溶液是酸性溶液,该制备方法对装置腐蚀很大,不适合工业应用。
上述现有技术中采用的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比表面积及孔容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大比表面积、大孔容的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使分子筛和无定形硅铝和/或大孔氧化铝分散的更均匀,在催化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协调作用,同时载体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容有较大的提高。
一种加氢裂化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1139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