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系统及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09517.2 | 申请日: | 201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62088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发明(设计)人: | 胡攀;韦虹;李双清;王瑞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2B29/04;B60L58/26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107 | 代理人: | 林米良 |
地址: | 310051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却系统 冷却 车用 电池包 控制阀 中冷器 散热器 冷器 电子水泵 电池 出口端 冷却液 汽车技术领域 温度参数控制 温度传感器 冷却降温 通道开启 温度参数 控制器 入口端 连通 进口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系统及其方法,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冷却系统成本高的问题。本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中冷器、电子水泵、控制器、控制阀以及电池包,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中冷器的出口端,控制阀的出口端分别与散热器和电子水泵相连通,散热器与电子水泵的进口端相连通,电池包上还设置有温度传感器。本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方法包括:根据温度参数控制控制阀相应通道开启来控制不同温度参数下冷却液的流向,进而实现对冷却液温度的控制并实现中冷器以及电池包的冷却。本车用冷却系统及其方法能够在同一冷却系统中对中冷器与电池包进行可靠地冷却降温并降低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系统及其方法。
背景技术
涡轮增压发动机指的是配备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实际上是一种空气压缩机,通过压缩空气来增加进气量。它是利用发动机排出的废气惯性冲力来推动涡轮室内的涡轮,涡轮又带动同轴的叶轮,叶轮压送由空气滤清器管道送来的空气,使之增压进入气缸。然而发动机排出废气的温度非常高,通过增压器的热传导会提高进气的温度。而且,空气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密度会升高,同时也导致增压器排出的空气温度升高,随气压升高,氧气密度降低,从而影响发动机的有效充气效率。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充气效率,就要降低进气温度,因此涡轮增压器进气口一般都需要加装中冷器来降低进气温度。而现有中冷器的散热,是与水箱散热器装在一起,安装在发动机前方,靠吸风风扇和汽车行驶的通面风进行冷却,中冷器若冷却不良将导致发动机动力不足、油耗增加。此外,随着油耗以及排放法规的日益严苛,越来越多的主机厂投身于混合动力汽车的研究,对于混合动力汽车而言,热管理要求更加精细,并且由于各部件温度要求不同,所以需要多套冷却系统来满足各个部件的冷却需求,这样不利于成本控制以及安装布置。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现有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涡轮增压器和中冷器的冷却装置【申请号:CN201220191978.7】,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电源、控制单元、中冷器、涡轮增压器、散热器、和设有冷却液的电子水泵,所述电子水泵分别与电源和控制单元相电性连接,所述电子水泵分别与中冷器、涡轮增压器和散热器相连通,所述散热器分别与中冷器和涡轮增压器相连通;所述冷却液由电子水泵出来后,依次经由涡轮增压器和散热器、经由中冷器和散热器回流至电子水泵处。采用这样结构的冷却装置,能够有效的降低中冷器的温度,提高涡轮增压器的空气压缩效率,提高发动机的整体性能,但是该冷却装置只是用于对中冷器进行冷却,在对其他部件如电池进行冷却时还需要应用其他的冷却设备,造成成本高,安装布置难度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系统及其方法,该冷却系统及其方法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同一冷却系统中对中冷器与电池包进行可靠地冷却降温并降低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电池和中冷器冷却的车用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中冷器和电子水泵,其特征在于,所述车用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与所述控制器连接的控制阀以及连接在电子水泵和中冷器之间的电池包,所述控制阀的入口端连接中冷器的出口端,所述控制阀的出口端与散热器的进口端相连通形成C通道,所述控制阀的出口端与电子水泵的进口端相连通形成A通道,所述散热器的出口端与电子水泵的进口端相连通,所述电池包上还设置有用于检测电池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散热器和电子水泵均与控制器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动力总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0951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