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有连续介孔的介微孔复合钛硅分子筛TS-1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06935.6 | 申请日: | 2016-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70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04 |
发明(设计)人: | 左轶;郭新闻;刘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7/00 | 分类号: | C01B37/00;B01J29/89;C07C37/60;C07C39/08;C07D301/12;C07D303/04 |
代理公司: | 大连格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1238 | 代理人: | 刘琦 |
地址: | 116023 辽宁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含有 连续 微孔 复合 分子筛 ts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含有连续介孔的介微孔复合钛硅分子筛TS‑1的制备方法,将钛硅分子筛TS‑1与无机碱、季铵碱及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在19~64℃水浴中搅拌处理10~60min,将固液进行离心分离,收集固体;将所述固体洗涤、在80~120℃下干燥3~8h、500~600℃下焙烧3~6h,得到含金属离子的钛硅分子筛;将所述含金属离子的钛硅分子筛进行铵交换处理,得到含有连续介孔的钛硅分子筛TS‑1。本发明方法是通过采用无机碱和季铵碱共同对TS‑1进行低温处理,使TS‑1上形成外表面与晶粒内部相连通的介孔,从而在保持TS‑1大量微孔和骨架钛的情况下,缩短微孔孔道长度,提高扩散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催化剂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对大分子选择氧化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含有连续介孔的钛硅分子筛TS-1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自从1983年,美国专利US4410501首次报道钛硅分子筛TS-1的合成以来,其与双氧水组成的氧化体系,对烯烃环氧化、芳烃羟基化、酮类氨氧化等反应均能表现出催化活性,而且副产物为水,属于环境友好工艺,因此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然而,由于TS-1较小的孔道尺寸(0.56nm×0.53nm)对反应物及产物的扩散限制,导致TS-1催化小分子氧化反应(如丙烯环氧化反应)性能优异,但对较大分子的反应(如苯酚羟基化反应),其催化性能大大降低。因此,很多研究者将目光集中在通过后处理改变TS-1的孔道结构,以及开发一步法合成含钛的多级孔分子筛上。
中国专利CN1301599A披露了一种利用有机碱对TS-1进行改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将脂肪胺类化合物、醇胺类化合物、季铵碱类化合物等有机碱或这些有机碱的混合物与TS-1、水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150~180℃下反应2h~3d。在此水热条件下,TS-1晶粒内部将形成大量不规则的空穴,形成中空结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TS-1孔道尺寸对反应物及产物造成的扩散限制,进而提高TS-1催化大分子反应的活性。
文献(Micropor.Mesopor.Mater.2007,102,80.)报道了类似的方法:利用四丙基氢氧化铵水溶液对TS-1进行改性,将1g TS-1与4.17mL 1mol/L TPAOH及3.32mL水混合,在170℃下改性24h,经过洗涤、干燥、焙烧,得到改性后的TS-1。文章提到改性过程包括硅源的溶解与二次晶化的过程。
中国专利CN101850986A公开了一种利用混合碱液对TS-1进行改性的方法,该方法是将TS-1加入到含有无机碱和有机碱的混合碱性水溶液中,得到组成为TS-1:无机碱:有机碱:水=100g:(0.005~5)mol:(0.01~10)mol:(200~10000)g的混合物,将混合物在温度80~200℃下改性2~360h,其中有机碱和无机碱的摩尔比为1~50:1。尽管该方法采用无机碱与有机碱混合改性,但由于有机碱用量大于无机碱,且改性温度较高,在晶化釜中进行,因此,TS-1上被溶解下来的硅源和钛源将会发生二次晶化,在晶粒内部形成空穴,而外壳没有明显变化。
由于后处理法延长了催化剂的制备周期,因此,研究者试图采用一步法直接合成多级孔TS-1。文献(J.Mater.Sci.2014,49,4341.)采用水蒸汽辅助干凝胶转化法一步合成多级孔TS-1,合成过程中TPAOH的量对分子筛的结构影响很大。当TPAOH/SiO2摩尔比为0.08时,即可得到含少量介孔的多级孔TS-1。随着TPAOH量的增加,晶粒尺寸逐渐减小,介孔比表面积逐渐增大。然而,过量的TPAOH会导致过多非骨架钛的生成,最高的四配位骨架钛含量是在TPAOH/SiO2摩尔比为0.18时得到。
文献(Fuel 2014,130,70.)采用长链有机硅烷(十六烷基三甲基硅烷)同时作为硅源和介孔造孔剂,硅进入骨架之后,有机链部分可以在焙烧过程中被除去并形成介孔,由此得到晶粒尺寸为140~200nm的多级孔TS-1,其孔径分布较窄,2种孔径分别为0.55nm(TS-1固有微孔孔道)和2.7nm(介孔孔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069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