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鼠李糖脂生产质粒及其构建方法与大肠杆菌工程菌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1002289.6 | 申请日: | 2016-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550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17 |
发明(设计)人: | 杜瑾;张爱君;姜天翔;郝建安;王静 | 申请(专利权)人: | 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70 | 分类号: | C12N15/70;C12N15/66;C12N1/21;C12P19/44;C12R1/19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7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30000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糖脂 生产 质粒 及其 构建 方法 大肠杆菌 工程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鼠李糖脂生产质粒及其构建方法与大肠杆菌工程菌和应用,对已知的鼠李糖基转移酶基因rhlA、rhlB、rhlC根据大肠杆菌密码子的偏爱性进行优化和人工合成,分别命名为SyrhlA、SyrhlB、SyrhlC;合成大肠杆菌核糖体结合位点(RBS)连接至SyrhlB上游,并在RBS上游连接SyrhlA,构建为基因簇SyrhlA‑RBS‑SyrhlB;将SyrhlA‑RBS‑SyrhlB和SyrhlC构建在含有双启动子的质粒pACYCDuet‑1中,并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中表达,实现了大肠杆菌利用葡萄糖为碳源合成鼠李糖脂,大大提高大肠杆菌合成鼠李糖脂的产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涉及鼠李糖脂生产质粒及其构建方法与大肠杆菌工程菌和应用。
背景技术
鼠李糖脂是生物表面活性剂的重要品种,能显著降低表面张力,具有优良的去垢、乳化和絮凝能力,并且具有无毒和生物降解的特性,在化工、医药、农业和环境修复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鼠李糖脂最早于1949年由Jarvis和Johnson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获得。铜绿假单胞菌能合成多种结构的鼠李糖脂,主要有双糖双脂结构、单糖双脂结构、双糖单脂结构和单糖单脂结构四种结构类型。其中脂肪链的长度及饱和程度不同,且各亚种菌株合成不同结构鼠李糖脂的比例不同,造成不同菌株合成的表面活性产物的性能各异。虽然铜绿假单胞菌是合成鼠李糖脂最主要的菌种,但由于其具有条件致病性,它合成鼠李糖脂的行为也与其致病性相关,因此限制了该菌种在鼠李糖脂生产上的应用。
铜绿假单胞菌合成鼠李糖脂的代谢途径受到群体感应系统(QS)的调控,其产物生成与细胞生长状态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如RhlI/R系统直接调控鼠李糖脂合成途径的转录表达,而LasI/R系统通过调控RhlI/R系统的转录来间接控制鼠李糖脂合成;再加上QS信号分子的淬灭系统对两套QS系统的负调控,构成对鼠李糖脂合成途径的转录调控网络。在这些调控元件综合作用下,细胞合成鼠李糖脂的产量和产率受到细胞密度等多种因素的复合控制。此外,假单胞菌合成的表面活物质主要为单鼠李糖脂和双鼠李糖脂,分别由rhlAB和rhlC编码的鼠李糖基转移酶I和II催化合成,而rhlAB与rhlC位于基因组中不同位置,并受不同启动子调控转录。合成鼠李糖脂前体的代谢途径,如鼠李糖合成、脂肪酸合成途径中涉及的rmlBDAC、rhlYZ等基因也受不同QS系统调控转录。因此,不同生长状态下,鼠李糖脂合成的完整途径中,各反应步骤受调控表达的水平不同,造成产物单、双鼠李糖脂及代谢中间产物的比例不同,产物的表面活性、乳化性等亦有区别,影响发酵产品性能的稳定性。在发酵过程方面,铜绿假单胞菌以油脂为原料合成鼠李糖脂,造成鼠李糖脂产物成分复杂,增加了产物分离纯化的成本。
采用大肠杆菌工程菌利用葡萄糖合成单鼠李糖脂,较为安全,遗传背景清晰,产物具有表面活性,产物的生物合成过程不受细胞群体感应的影响,可进行外源诱导物的人工调控合成,增强了生产过程的可控性,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未经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10022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