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3D电子内窥镜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89971.2 | 申请日: | 2016-1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61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发明(设计)人: | 何超;邵辉;陈晟 | 申请(专利权)人: | 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05 | 分类号: | A61B1/05 |
代理公司: | 上海思微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7 | 代理人: | 王仙子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内窥镜 | ||
本发明揭示了一种3D电子内窥镜。在本发明提供的3D电子内窥镜中,包括图像采集端,所述图像采集端包括仅一个图像传感器和至少两个物镜组,所述图像传感器采集的图像中包含经过每个物镜组的像。本发明通过使用仅一个图像传感器的3D电子内窥镜,最终获得的图像并不会存在不同步现象。并且简化了内窥镜内部的结构,降低了安装难度,同时也提高了观察者的舒适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3D电子内窥镜。
背景技术
微创伤手术是现有微创伤医疗手段中最为成熟且被广泛使用的技术之一。内窥镜微创伤手术克服了传统手术创口大、恢复周期长的缺点,大大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受到了患者的青睐。现在基于内窥镜的微创伤手术已经涵盖了多个科室,已经成为现代医学中不可缺失的医疗手段之一,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现如今,由于3D技术的发展,3D内窥镜成为了一种更加优秀的微创伤手术的辅助手段。通过3D内窥镜观察病灶结构与组织,出了给医生提供图像信息之外还能充分提供手术病灶各个位置的深度信息,在手术过程中可以极大地减少医生误操作的可能性。
现有的3D电子内窥镜是通过两个镜头成像,并通过两个图像传感器分别采集左右两个镜头的图像,通过后续图像处理系统,并最终将左右两个镜头所采集的图像合成后,利用3D显示器输出。但由于处理器对于两个图像传感器采集的图像处理优先级并不一致,需要处理完一个图像传感器所采集的图像之后再处理另一图像传感器所采集的图像。因此,在实时3D显示的时候,由于左右两幅图像所采集的时间并不一致,而是有先后顺序,所以难免会出现左右两幅图像不同步的现象,降低了操作的舒适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D电子内窥镜,克服现有3D电子内窥镜左右两幅图像不同步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3D电子内窥镜,包括图像采集端;所述图像采集端包括仅一个图像传感器和至少两个物镜组,所述图像传感器采集的图像中包含经过每个物镜组的像。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所述图像采集端包括内窥镜套管,套设于所述内窥镜套管中的物镜组固定装置,所述图像传感器,照明光纤及设置在所述物镜组固定装置中的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所述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相同,所述照明光纤连接一光源。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所述物镜组固定装置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容纳第一物镜组,所述第二通道容纳第二物镜组,且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的光轴相互平行。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所述图像传感器紧靠所述物镜组固定装置,所述物镜组固定装置被配置为使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的像平面处,且所述图像传感器垂直于所述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的光轴放置。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所述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最后一片透镜的后表面与所述图像传感器紧贴,且成像表面的位置恰好处于所述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上。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所述图像传感器紧靠所述物镜组固定装置,所述图像传感器位于第一物镜组和第二物镜组的像平面处,所述内窥镜套管中还包括控制所述图像传感器位置的图像转向装置。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所述图像转向装置设置于所述物镜组固定装置和图像传感器之间。
可选的,对于所述的3D电子内窥镜,参与成像中心视场的光线经过第一物镜组之后从第一物镜组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表面算起,通过图像转向装置以后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上的光程等于第一物镜组的像距;参与成像中心视场的光线经过第二物镜组之后从第二物镜组最靠近图像传感器的表面算起,通过图像转向装置以后入射至图像传感器的感光面上的光程等于第二物镜组的像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微创(上海)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899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