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和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7843.6 | 申请日: | 2016-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328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雷朝宇;杜群;李亮亮;王美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2334 | 分类号: | B60R21/2334;B60R21/231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黄德海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气囊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和车辆,所述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限定出充气腔室;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内且将所述充气腔室分隔为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气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置在中腔室内且将所述中腔室分隔为连通腔和缓冲腔;产气部件,所述产气部件的出气口与所述下腔室连通。根据本发明的侧气囊装置可以调节上腔室的腔压,更加有效地保护乘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和车辆。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侧气囊的下腔室与上腔室为常连通,因此产气部件产生的气体在初期就进入到上腔室,不能迅速将下腔室充满气体,造成对人体的作用时间滞后,浪费乘员有限的保护空间;此外上腔室缺乏压力调节装置,当该腔室内的腔压过大时容易对乘员的胸部造成伤害,且上腔室经过剧烈挤压排气后,无法及时恢复腔压以继续保护乘客。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该侧气囊装置可以调节上腔室的腔压,更加有效地保护乘客。
本发明的另外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上述侧气囊装置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包括:气囊本体,所述气囊本体限定出充气腔室;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设置在所述气囊本体内且将所述充气腔室分隔为上腔室、中腔室和下腔室,所述上腔室上设置有与外界连通的排气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置在中腔室内且将所述中腔室分隔为连通腔和缓冲腔;产气部件,所述产气部件的出气口与所述下腔室连通;其中所述下隔板上设置有下连通孔,所述下连通孔用于连通所述下腔室和所述连通腔,所述上隔板上设置有第一上连通孔,所述第一上连通孔用于连通所述上腔室与所述连通腔,所述上隔板上还设置有第二上连通孔,所述第二上连通孔用于连通所述上腔室和所述缓冲腔,在所述气囊本体的上部受到冲击时,所述中隔板可以发生形变以调整所述上腔室的腔压。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通过设置中腔室并在中腔室内设置中隔板,使得上腔室的腔压可以随着冲击强度的大小而改变,进而更加有效地保障乘客的安全。
根据本发明的用于车辆的侧气囊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下腔室内的腔压大于预设值时,所述下连通孔打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隔板的上表面上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下连通孔的封孔部,在所述下腔室内的腔压大于预设值时,所述下腔室内的气体将所述封孔部冲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下隔板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封闭所述下连通孔的封孔部,在所述下腔室未充气时,所述气囊本体的底部向上弯折,所述封孔部与所述气囊本体的底部通过拉线相连,在所述下腔室内的腔压大于预设值时,所述气囊本体的底部向下移动以拉紧所述拉线,所述拉线将所述封孔部撕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侧气囊装置还包括:导气袋,所述导气袋具有彼此连通的进气端和导气端,所述进气端与所述产气部件的出气口连通,所述导气端朝向所述气囊本体的侧壁敞开。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气囊本体的上部受到挤压时,所述上腔室的部分气体流向所述缓冲腔,所述中隔板发生形变且朝向所述连通腔突出以减少所述连通腔的通气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隔板为两个,两个所述中隔板将所述中腔室分隔为两个所述缓冲腔和一个所述连通腔,在所述气囊本体的上部受到挤压时,所述上腔室的气体流向所述缓冲腔,两个所述中隔板发生形变且朝向彼此突出以减少所述连通腔的通气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784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
- 下一篇:一种新型生物技术研发加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