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旋转爆震坦克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1942.3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63377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0 |
发明(设计)人: | 王兵;饶珠明;谢峤峰;计自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02C6/20 | 分类号: | F02C6/20;F02C3/14;F02C3/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五洲洋和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87 | 代理人: | 张向琨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旋转 坦克 | ||
1.一种连续旋转爆震坦克,包括:
坦克主体(2);
动力装置(1),为坦克主体(2)提供动力;
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1)包括:
外壳(11),为单个的一体式的筒体,具有:
空气入口(111),设置于外壳(11)的前端,呈环形,连通外部大气;以及
排气口(112),设置于外壳(11)的后端;
中心体(12),呈柱状,固定设置于外壳(11)的中部,且具有沿中心体(12)的轴向贯穿中心体(12)的中间通孔(121);
旋转爆震燃烧室(13),套设于中心体(12)并固定连接于外壳(11),具有:
进气口(131);
内壁(132),呈环形,与中心体(12)的外壁面(122)之间形成有第一气流通道(T1);
外壁(133),呈环形,与内壁(132)一起构成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单个的环形燃烧腔(135),外壁(133)与外壳(11)之间形成有第二气流通道(T2);以及
出气口(134),供旋转爆震燃烧后的气体排出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
油路组件(14),包括:
供油管路(141);
燃料管(142),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外壁(133),连通于供油管路(141)和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
以及
多个喷嘴(143),贯穿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外壁(133)的与燃料管(142)对应的位置并直接伸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以使燃料管(142)内的燃料经由喷嘴(143)直接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
点火器(15),位于喷嘴(143)的下游并固定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外壁(133),以用于对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内的燃料和空气形成的燃气进行点火,进而燃气旋转爆震燃烧;
驱动机构(16),包括:
第一压气用组件(161),穿设于中心体(12)的中间通孔(121),用于压缩进入外壳(11)中的空气,包括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上游的第一压气机(1611),第一压气机(1611)的下游侧与第一气流通道(T1)、第二气流通道(T2)以及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进气口(131)直接相邻;
第二压气用组件(164),穿设于第一压气用组件(161)中,用于压缩进入外壳(11)中的空气,包括设置于第一压气机(1611)上游的第二压气机(1641),第二压气机(1641)的上游侧与外壳(11)的空气入口(111)直接相邻,且第二压气机(1641)的下游侧与第一压气机(1611)的上游侧直接相邻,经由外壳(11)的空气入口(111)进入的空气由第二压气机(1641)和第一压气机(1611)压缩后直接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进气口(131)以供入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环形燃烧腔(135),经由各喷嘴(143)进入环形燃烧腔(135)的燃料的方向与经由进气口(131)供入环形燃烧腔(135)的空气的方向垂直并直接混合燃烧;
动力涡轮(162),在旋转爆震燃烧后的气体驱动下旋转运动;以及
传动轴(163),一端连接于动力涡轮(162),而另一端连接于坦克主体(2),以使动力涡轮(162)对坦克主体(2)做功;
掺混室(19),位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和动力涡轮(162)之间,直接相邻并直接连通第一气流通道(T1)、第二气流通道(T2)和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出气口(134),以使从第一气流通道(T1)和第二气流通道(T2)出来的冷却的空气与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出气口(134)排出的旋转爆震燃烧后的气体掺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旋转爆震坦克,其特征在于,连续旋转爆震坦克还包括:减速器(3),设置于动力涡轮(162)与坦克主体(2)之间的传动轴(163)上,动力涡轮(162)经由减速器(3)连接于坦克主体(2)以对坦克主体(2)做功。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旋转爆震坦克,其特征在于,第一压气用组件(161)还包括:
第一涡轮(1612),设置于旋转爆震燃烧室(13)的下游;以及
第一转轴(1613),穿设中心体(12)的中间通孔(121),用于连接第一压气机(1611)和第一涡轮(16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1942.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