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渣油的组合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71908.6 | 申请日: | 2016-10-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180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施瑢;戴立顺;刘涛;牛传峰;邵志才;董凯;邓中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渣油 组合 方法 系统 | ||
一种处理渣油的组合方法及系统。渣油原料进入渣油加氢第一反应区,在氢气和渣油加氢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加氢反应,然后和催化重柴油一起进入渣油加氢第二反应区,所得加氢尾油进入催化裂化单元,加氢柴油进入加氢改质单元。本发明不仅改进了渣油加氢反应,有效降低了渣油加氢催化剂结焦,延长了渣油加氢单元的运转周期,并且得到了更优质的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处理渣油的组合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原油资源日趋紧张、国际油价飙升以及油品质量和节能环保要求日益苛刻的形势下,石油的深加工已成为最直接的节约资源的手段。我国已大量进口中东高硫原油以弥补石油资源的不足,如何更经济、更有效地加工高硫、高金属渣油已成为我国炼油技术开发中的战略问题。渣油加氢—催化裂化(RHT-RFCC)组合技术是渣油加工技术中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技术,也是最有效的渣油转化技术之一,它可以从渣油中获得更多的轻质油品。在传统的RHT-RFCC技术中,由于RFCC回炼油中含有大量多环芳烃,因而造成轻油收率低,生焦量大,增加了再生器负荷,降低了RFCC装置的处理量及经济效益。
针对这一问题,CN1165601C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处理与重油催化裂化联合方法。该方法将渣油、油浆蒸出物、催化裂化重循环油、任选的馏分油一起进入加氢处理装置,在氢气和加氢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加氢反应;反应所得的生成油蒸出汽柴油后,加氢渣油与任选的减压瓦斯油一起进入催化裂化装置,在裂化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化反应;反应所得重循环油进入渣油加氢装置。该方法能将油浆和重循环油转化为轻质油品,提高了汽油和柴油的收率。
CN1191334C公开了一种渣油加氢、催化裂化与柴油加氢脱芳烃联合的方法。该方法将渣油、重循环油、任选的油浆蒸出物进行渣油加氢反应,反应所得气相物流和催化柴油、任选的加氢柴油进一步反应,分离产物得到柴油产品,汽油经净化、升压后返回渣油加氢反应器,渣油加氢尾油和任选的减压瓦斯油进行催化裂化反应,催化柴油、重循环油分别循环至柴油、渣油加氢反应器,油浆可经蒸馏后得到蒸出物返回至渣油加氢反应器。该方法能改善渣油加氢装置操作,降低柴油芳烃含量,提高轻油收率。
为了降低催化裂化汽油的硫含量和烯烃含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开发了多产异构烷烃的催化裂化新技术(简称MIP技术)。由于其重油加工能力提高,干气和油浆产率下降,汽油烯烃和硫含量大幅降低以及装置能耗进一步减少,因此MIP技术迅速在国内炼油企业得到广泛推广。但是由于采用MIP技术得到的回炼油量大幅度下降,影响上述方法的推广及实施。同时采用MIP技术生产的催化重柴油质量很差,密度高、十六烷值很低(20)、芳烃含量较高,如果单独进行加氢处理,氢耗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提供处理渣油的组合方法,以改进渣油加氢反应,降低渣油加氢催化剂结焦。
本发明的提供的方法为:
(l)在渣油加氢单元,渣油原料进入第一反应区,在氢气和渣油加氢催化剂I的作用下进行加氢反应,第一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和催化重柴油混合后一起进入第二反应区,在渣油加氢催化剂II的作用下进行加氢反应,第二反应区的反应流出物进入热高压分离器分离为气相物流和液相物流,其中液相物流经分馏得到气体、加氢石脑油、加氢柴油和加氢尾油;
(2)在加氢改质单元,来自步骤(1)的气相物流与来自步骤(1)的加氢柴油混合进入加氢改质单元,在加氢改质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反应,反应生成物经分离和分馏后得到改质汽油和改质柴油;
(3)在催化裂化单元,来自步骤(1)的加氢尾油进入催化裂化单元,在催化裂化催化剂存在下进行裂化反应,分离反应产物得到干气、液化气、催化汽油、催化轻柴油、催化重柴油和油浆;
(4)来自步骤(3)的催化重柴油经过加氢处理后或不经过加氢处理后,进入渣油加氢单元第二反应区。
步骤(1)中所述的渣油原料是常压渣油和/或减压渣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719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