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48301.6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4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星;顾唯兵;崔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2J7/0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接收 线圈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包括:微处理器、线圈组件、反馈电路、开关电路;其中,线圈组件包括多个导电线圈;反馈电路用于将线圈组件和/或负载电路的参数信息反馈给微处理器,微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参数信息对开关电路的开关状态进行调整,以控制多个导电线圈之间的串联或并联方式,从而自动调节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的工作。本发明可以根据无线充电接收线圈与发射线圈的远近和负载功率的大小,通过微处理器控制各层导电线圈间的连接方式,达到自动调节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的电感、品质因数、与发射线圈的互感等参数,以获得更高的效率、更好的电能质量和更大的传输距离。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
背景技术
随着纳米加工技术和超大型集成电路(VLSI)技术的发展,电子元件和控制芯片做的越来越小,电子产品也越来越朝着小型、便携、一体化和可穿戴的方向发展。这些产品越来越多的要求一体化,全封闭,这样防水防尘的同时还可以提高产品的寿命和可靠性,这也给充电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为通常这些产品,如手机、平板电脑(PDA)等,内部都会带有可充电电池,如锂电池,为给内部电池充电,一般都会在产品上留出充电接口,因而难以做到全封闭。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是一种无接触的电能传输技术,能够很好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业界也已经组成无线充电联盟(WPC),并且发展了相关无线充电标准(Qi),而无线充电中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又是无线电能接收的重要器件,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无线电能传输的效率和质量。
然而,现在的无线电能传输距离较短,一般仅有5mm左右,而且在电能接受线圈与发射线圈距离变化时,电能传输的效率和电能的质量也都会有所变化。由于传统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匝数、形状、大小等都是固定的的,因而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的自感、电阻、品质因数等也都是固定的,不能根据实际应用时具体的距离变化、实际需求而进行调整,从而不能得到最较优的电能传输效率和电能质量。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率、大传输距离的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其包括:微处理器、线圈组件、反馈电路、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多个导电线圈,所述开关电路具有多个开关件,所述反馈电路用于将所述线圈组件和/或负载电路的参数信息反馈给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参数信息对所述多个开关件的开关状态进行调整,以控制多个导电线圈之间的串联或并联方式,从而自动调节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的工作。
进一步地,所述线圈组件包括按照逆时针方向绕旋的第一导电线圈和第三导电线圈、以及按照顺时针方向旋绕的第二导电线圈,所述第一导电线圈、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三导电线圈顺序排列;
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之间的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三导电线圈之间的第二绝缘层、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三导电线圈背对于所述第二导电线圈的基底层。
进一步地,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第五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第五开关件分别包括控制端、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包括第一导电连接端、第二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与负载电路、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包括第三导电连接端、第四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三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第五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件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线圈包括第五导电连接端、第六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五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三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四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五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连接负载电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830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逆变器的开启系统
- 下一篇:外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