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610948301.6 | 申请日: | 2016-10-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9468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刘福星;顾唯兵;崔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2J7/00;H01F27/2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铭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04 | 代理人: | 孙伟峰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充电 接收 线圈 电路 | ||
1.一种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微处理器、线圈组件、反馈电路、开关电路;其中,所述线圈组件包括多个导电线圈,所述开关电路具有多个开关件,所述反馈电路用于将所述线圈组件和/或负载电路的参数信息反馈给所述微处理器,所述微处理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参数信息对所述多个开关件的开关状态进行调整,以控制多个导电线圈之间的串联或并联方式,从而自动调节所述无线充电接收线圈电路的工作;
其中,所述多个导电线圈包括按照逆时针方向绕旋的第一导电线圈和第三导电线圈、以及按照顺时针方向旋绕的第二导电线圈,所述第一导电线圈、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三导电线圈顺序排列;所述多个开关件包括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第五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第五开关件分别包括控制端、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包括第一导电连接端、第二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与负载电路、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包括第三导电连接端、第四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三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第五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线圈包括第五导电连接端、第六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五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三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四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一控制端、所述第四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五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连接负载电路;所述微处理器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三控制端、第四控制端、第五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四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控制端电连接;当所述第三控制端和所述第四控制端为低电平时,且所述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五控制端为高电平时,所述第一开关件、所述第二开关件、所述第五开关件导通,所述第三开关件、所述第四开关件断开,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三导电线圈并联后与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串联;
或者,所述多个导电线圈包括按照顺时针方向绕旋的第一导电线圈和第二导电线圈、按照逆时针方向旋绕的第三导电线圈和第四导电线圈,所述第一导电线圈、所述第二导电线圈、所述第三导电线圈和所述第四导电线圈顺序排列;所述开关电路包括分别与所述微处理器连接的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第五开关件、第六开关件、第七开关件、第八开关件、第九开关件、第十开关件、第十一开关件,所述第一开关件、第二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第五开关件、第六开关件、第七开关件、第八开关件、第九开关件、第十开关件、第十一开关件分别包括控制端、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所述第一导电线圈包括第一导电连接端、第二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一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三开关件的第一连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四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第六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第二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线圈包括第三导电连接端、第四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三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五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第三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四开关件第二接线端、第八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导电线圈包括第五导电连接端、第六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五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七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第五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六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九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导电线圈包括第七导电连接端、第八导电连接端,所述第七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七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十一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第八导电连接端与所述第八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九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第十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二开关件的第一接线端、所述第十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所述第十一开关件的第二接线端连接负载电路;所述微处理器包括第一控制端、第二控制端、第三控制端、第四控制端、第五控制端、第六控制端、第七控制端、第八控制端、第九控制端、第十控制端、第十一控制端;所述第一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一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三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四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五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六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七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七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八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八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九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九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控制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件的控制端与所述第十一控制端电连接;当所述第一控制端、第三控制端、第四控制端或第六控制端、第七控制端、第八控制端、第九控制端、第十控制端为高电平时,且所述第二控制端、第五控制端、第十一控制端为低电平时,所述第一开关件、第三开关件、第四开关件或第六开关件、第七开关件、第八开关件、第九开关件、第十开关件导通,所述第二开关件端、第五开关件、第十一开关件断开,第一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串联,第三导电线圈和所述第四导电线圈串联,且串联后的第一导电线圈和所述第二导电线圈与串联后的第三导电线圈和所述第四导电线圈相互并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4830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光伏逆变器的开启系统
- 下一篇:外物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