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915110.X | 申请日: | 2016-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79690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杨翔宇;唐霖剑;陈宥嘉;周进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爵士先进电子应用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5/02 | 分类号: | H05K5/02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2203 | 代理人: | 郑永康 |
地址: | 523421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携带 电子 装置 真空 隔热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一种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其以真空隔热结构应用于可携带电子装置,使可携带电子装置实现隔热避免电子组件热源(例如晶片、电池)所散发的热量穿越壳体烫伤用户。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可携带电子装置,当经由长时间使用后,则在局部出现过热现象,该现象不仅造成消费者触感温度过高甚至烫伤用户。
次者,由于目前可携带电子装置的外观造型要求厚度过薄,并没有空间预留给传统热传递方法中的热对流(利用风扇获得对流),所以就只剩下热传导和热辐射两种方式可被应用,目前市售的可携带电子装置多是利用在热源附近贴附,例如石墨片、铜箔等高导热材料以达到散热降温目的,从市售魅族,小米,华为等品牌大屏手机来看,并无显著散热降温效果,局部温度仍居高不下,该现象不仅造成消费者触感温度过高甚至烫伤用户,消费者使用中多有抱怨。是以,本发明人有鉴于上揭问题点,构思一种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为本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电子组件热源(例如晶片、电池)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热穿越壳体烫伤用户,避免造成壳体局部过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改善消费者的不良使用体验。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包括:一适用于可携带电子装置的前壳及后壳,且该前壳与该后壳相对应结合成一组件,其特征在于:该组件的前壳与后壳上以烧结或贴附材料封闭后进行抽成真空,形成至少设有一封闭状的真空区域;且在该真空区域内具有隔热性,形成一真空隔热结构,以使该前壳与该后壳相对应形成一隔热系统。
依据前揭特征,该组件内设有一电路板,该电路板上至少设有一个晶片及屏蔽罩,该屏蔽罩罩住该晶片,且该屏蔽罩的罩面接触该组件位于该真空区域的一侧。
依据前揭特征,该组件内设有一电池,该电池位于该真空区域的一侧。
依据前揭特征,该真空区域设成二个,并分别位于该组件的前壳及后壳且相对应呈平行。
依据前揭特征,该组件内设有一电路板,该电路板上设有二个镜射的晶片及屏蔽罩,各该屏蔽罩分别罩住各该晶片,且各该屏蔽罩的罩面分别接触该组件内的前壳、后壳并位于该真空区域的两侧。
依据前揭特征,该组件内设有一电池,该电池分别接触该组件内的前壳、后壳并位于该真空区域的两侧。
依据前揭特征,该真空区域可设置位于该前壳的正面及后面其中任一位置;且该真空区域亦可设置位于该后壳的正面后面其中任一位置。
依据前揭特征,还包括一液晶荧幕及触控面板,其依序固定在该组件上。
借助上揭技术手段,本发明解决可携带电子装置所产生热源散发的热量,经由真空均热隔热结构,不会造成壳体局部过热的问题,解决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电子组件热源(例如晶片、电池)在工作时所产生的的热穿越壳体烫伤用户,让消费者有更好的人机体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改善消费者的不良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又一可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另一可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
10可携带电子装置
11组件
111前壳
112后壳
12电路板
121晶片
122屏蔽罩
13电池
14液晶荧幕
15触控面板
20真空隔热结构
21真空区域
30隔热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发明一种可携带电子装置的真空隔热结构的较佳实施例包括:一适用于可携带电子装置10的前壳111及后壳112,且该前壳111与该后壳112相对应结合成一组件11,其特征在于:该组件11的前壳111与后壳112上以烧结或贴附材料封闭后进行抽成真空,形成至少设有一封闭状的真空区域21;且在该真空区域21内具有隔热性,形成一真空隔热结构20,以使该前壳111与该后壳112相对应形成一隔热系统30,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该真空区域21可位于该组件11的前壳111;进一步,该真空区域21可设置位于该组件的前壳111的正面及后面其中任一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爵士先进电子应用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爵士先进电子应用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9151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用ECU壳体
- 下一篇:一种电池温度模组制作方法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