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99291.1 | 申请日: | 2016-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5855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9 |
发明(设计)人: | 大道一弘;石崎达也;北条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孙明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冲击 吸收 部件 车身 构造 | ||
1.一种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其具备从车身骨架部件的端部侧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冲击吸收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具备:
第1折曲部件,其折曲成截面大致U字形;
第2折曲部件,其以与该第1折曲部件接合而形成中空的筒体的方式折曲成截面大致U字形;
凸缘,其在所述第1折曲部件及所述第2折曲部件之一的折曲部件的侧边上向所述筒体的外侧伸出,并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车身骨架部件侧;
第1脆弱部,其将该凸缘在车身前后方向上断开,并成为轻碰撞时的变形的起点;和
刚性部,其与该第1脆弱部相比形成在所述车身骨架部件侧,
车身骨架部件是配置在车宽方向外侧、且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前侧车架,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是设在所述前侧车架的前端部侧的车架冲击吸收部件,
在所述前侧车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上构件,
在所述上构件的前端部侧且是所述冲击吸收部件的车宽方向外侧设有构件冲击吸收部件,
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具备:
中空的构件筒体,其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和
第3脆弱部,其形成在该构件筒体上,且配置在与所述第1脆弱部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
在所述车架冲击吸收部件及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的各前端部具备配置有倾斜部的保险杠横梁,
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在车宽方向内侧具备内壁,
所述内壁中,该内壁的前端部以趋向所述保险杠横梁而向所述车架冲击吸收部件接近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在与所述凸缘相比的碰撞荷载的输入侧具备第2脆弱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具备:
构件凸缘,其与所述第3脆弱部相比靠车身后方侧向所述构件筒体的外侧伸出,并向车身前后方向延伸至所述上构件侧;和
构件刚性部,其与所述第3脆弱部相比形成在所述上构件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在所述构件筒体的车宽方向外侧具备第4脆弱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架冲击吸收部件在与所述凸缘相比的碰撞荷载的输入侧具备第2脆弱部,
所述车架冲击吸收部件通过将所述筒体形成为截面大致八边形,而在所述筒体的车宽方向外侧形成有上外侧棱线部及下外侧棱线部,
所述上外侧棱线部及所述下外侧棱线部的各前端部以趋向所述保险杠横梁而向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接近的方式形成为弯曲状,
在所述上外侧棱线部及所述下外侧棱线部的各前端部,在所述筒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壁上具备所述第2脆弱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5所述的带冲击吸收部件的车身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保险杠横梁具备:
形成在车身前侧的保险杠前壁;
从该保险杠前壁的上边向车身后方伸出的保险杠上部;和
从该保险杠前壁的下边向车身后方伸出的保险杠下部,
所述保险杠横梁由所述保险杠前壁、所述保险杠上部及所述保险杠下部而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形,
所述车架冲击吸收部件及所述构件冲击吸收部件的各前端部与所述保险杠前壁抵接,并焊接在所述保险杠前壁、所述保险杠上部的后边及所述保险杠下部的后边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9929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后防撞装置
- 下一篇:自卸车车身侧防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