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悬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38794.8 | 申请日: | 2016-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83942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8 |
发明(设计)人: | 龚植森;廖银生;杜善勇;何二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5/02 | 分类号: | B60G15/02 |
代理公司: | 深圳众鼎专利商标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5 | 代理人: | 谭果林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后减振器 减振器总成 汽车悬架 一端连接 副车架 车身 汽车 高度空间 减振性能 新能源车 衰减 线束 悬架 电池 占用 电器 保证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及汽车,该汽车悬架包括副车架、前减振器总成及后减振器总成,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的前侧,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的后侧,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后方倾斜。本发明的汽车悬架,由于前、后减振器总成都有衰减振动的作用,因此,在保证减振性能的同时,相对于现有技术,前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的角度以及后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后方倾斜的角度可以较大,使得整个悬架占用的汽车高度空间较小,有利于新能源车在车身底部布置电池以及各种电器的线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悬架及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一种五连杆-螺旋弹簧后悬架系统,由下控制臂总成、上控制臂总成、横向推力杆总成、螺旋弹簧及减振器总成组成;左右两个上控制臂总成和两个下控制臂总成与横向推力杆总成连接于下车身支架和后驱动桥支架之间,起到传力和导向的作用,螺旋弹簧固定在下控制臂总成和车身纵梁之间,减振器总成的上安装点固定在车身销轴上,下安装点固定在后驱动桥上。配合“三变”螺旋弹簧,降低整车高度,增大了后排乘坐空间和行李箱容积。
减振器的行程一般在150~200mm,这种单侧只有一个减振器的悬架系统,为了保证行程,减振器角度不能布置过大(也就是相对车高方向不能太过倾斜),否则会影响悬架的减振效率,导致整车的舒适性急剧恶化,通常,减振器在布置时相对于车高方向的倾斜角度在0~20°。而新能源汽车(例如混合动力汽车或纯电动汽车)由于布置电池、电控等的需要,车身地板一般做的很低,给悬架预留的高度空间较小。因此,而这种形式的悬架系统若应用于新能源车上,只能牺牲减振器的布置角度(相对于车高方向的倾斜角度),减振器在布置时相对于车高方向的倾斜角度远大于20°,这样会使减振器行程达不到要求,影响车辆的操稳舒适性能。可见,现有的悬架系统若要保证减振性能,减振器在布置时相对于车高方向的倾斜角度较小(0~20°),导致整个悬架系统占用的汽车高度空间较大,不利于新能源车在车身底部布置电池以及各种电器的线束,可见,现有的悬架系统很难适用于新能源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的悬架系统占用的汽车高度空间较大,不利于新能源车在车身底部布置电池以及各种电器的线束的问题,提供一种汽车悬架。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汽车悬架,包括副车架、前减振器总成及后减振器总成,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的前侧,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的后侧,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后方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的角度为20~60°,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的角度为20~60°。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悬架,包括上臂、下臂、副车架、前减振器总成、后减振器总成、螺旋弹簧及后推力杆总成,所述上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下臂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螺旋弹簧的下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上,上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后推力杆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上,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的前侧,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副车架的后侧,另一端连接在车身上,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后方倾斜。
进一步地,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的角度为20~60°,所述后减振器总成相对于车高方向向前方倾斜的角度为20~60°。
进一步地,所述后减振器总成在车宽方向上位于所述前减振器总成的外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3879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