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610816560.3 | 申请日: | 2016-09-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7021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05 |
发明(设计)人: | 久保拓也;小泉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B62D25/1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高迪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后部 车体 构造 | ||
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提高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且较长的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中的车辆外侧所设置的后立柱外侧件和形成车辆外侧侧面的侧外面板各自的突缘彼此接合,在其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在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的收缩部设置有切缺,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在后立柱外侧件的外框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从收缩部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内框远离的方式延伸,在后立柱外侧件设置有扩宽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该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立柱外侧件和侧外面板(side outer panel)各自的突缘彼此所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该后立柱外侧件设置在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该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中,在仓背型车、旅行车、一厢车等中常见到通过举升门来开闭的行李厢开口。在具有这样的行李厢开口的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之中,如专利文献1所例示,已知侧缘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造型的行李厢开口。在专利文献1的汽车的后部设置有后门开口部(行李厢开口),该后门开口部以下部相对于上部宽度变小的方式,从上部朝向上下方向的中间部逐渐收缩而形成,在后门开口部的左右各侧的上部角落部(侧缘的上部)连接着减震器,该减震器用于吸收将举升门(后门)开闭时的振动。
然而,汽车的后部所设置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除了必须确保例如能够经由减震器支承举升门的刚性之外,还必须确保对于举升门关闭时的冲击不易挠曲的刚性、以及能够维持防水条的密接状态的刚性以在举升门关闭状态下能够确保举升门和行李厢开口的缘部之间的车门密封性。
另一方面,在沿着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纵方向延伸的侧缘的一部分所形成的收缩部,形成在将侧外面板和后立柱外侧件的各突缘接合的接合部,上述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上述后立柱外侧件形成行李厢开口的侧缘,并且设置在比侧外面板稍稍向车辆内侧凹陷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
但是,在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一部分构成这样的收缩部时,由于侧外面板成形时的制约,无法在该侧外面板的收缩部适当地设置突缘,所以收缩部的刚性可能会下降,但是在专利文献1中关于收缩部的详细构造没有任何记载,特别是举升门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而较长的造型而体型较大时,更需要确保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刚性,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专利文献1:CN201657116U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抑制后立柱外侧件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较长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
此外,作为本发明的另一课题,提供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设置下部宽阔而容易使用、且前后方向的中间部向车宽方向收缩而具有紧凑的造型的行李厢开口,并且确保减震器的安装性。
本发明是一种汽车的后部车体构造,在后立柱外侧件和侧外面板各自的突缘彼此接合的接合部的一部分设置有行李厢开口向车宽方向内侧收缩的收缩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在形成车辆的行李厢开口的侧缘的后立柱的车辆外侧,所述侧外面板形成车辆外侧侧面,在所述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的所述收缩部设置有切缺,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所述收缩部与该收缩部的前后方向的两侧相比在上下方向上隆起成形,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外框形成有纵壁部,该纵壁部从所述收缩部起朝向后窗楣以直线地从车宽方向内侧的内框远离的方式延伸,从而在所述后立柱外侧件设置了扩宽部。
根据上述构造,提高了车门侧面板的收缩部的刚性,抑制收缩部的刚性下降,使得具有在前后方向上平缓而较长的造型的大型的举升门的设计变得容易。
详细地说,在收缩部,侧外面板侧的突缘由于成形上的制约而被切缺,所以收缩部的刚性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81656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