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铜及铜合金与钢的低真空扩散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60811.0 | 申请日: | 201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101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7 |
发明(设计)人: | 龙伟民;杜全斌;钟素娟;鲍丽;沈元勋;李永;孙华为;丁天然;轩庆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K20/02 | 分类号: | B23K20/02;B23K20/24;B23K20/14;B23K20/227;B23K103/22 |
代理公司: | 洛阳公信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20 | 代理人: | 魏亚珂 |
地址: | 450000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扩散焊 连接件 铜合金 低真空 去膜剂 施加 金属材料 保温保压 焊接过程 金属夹层 扩散连接 连接技术 炉抽真空 随炉冷却 温度条件 轴向压力 待焊面 对接面 硼酸盐 上压头 下压头 预压力 挥发 炉内 炉中 打磨 加热 焊接 装配 清洗 组装 铺设 | ||
一种铜及铜合金与钢的低真空扩散焊方法,涉及金属材料的连接技术领域,将铜/铜合金和钢的待焊面打磨、清洗后对接组装,在对接面之间铺设去膜剂或含有去膜剂的金属夹层,装配得到连接件,所述去膜剂为B、Li、B2O3、H3BO3、KF、LiF、AlF3、CaF2或硼酸盐中的至少一种;将连接件放在扩散焊炉的上压头和下压头之间,并施加1.0~1.5Mpa的预压力,对扩散焊炉抽真空至炉中真空度不高于800Pa时开始加热,炉内温度达到600~850℃时,对连接件施加4~10Mpa的轴向压力,保温保压6~30min;连接件扩散焊完成后,卸去压力,随炉冷却即可。本发明可以在低真空低焊接温度条件下,实现铜/铜合金与钢的扩散连接,焊接过程中无元素挥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材料的连接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铜及铜合金与钢的低真空扩散焊方法。
背景技术
铜及铜合金具有优异的延展性、减摩性、导电导热性能,广泛应用于轴瓦、衬套、滑动轴承、热交换器、火箭推力室、复合管道、弹带、电极等众多领域。然而铜及铜合金强度低易变形,难以满足工程要求。同时,随着铜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其价格逐年升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其长远发展。钢材价格便宜且具有较高的强度,为此,工程上常将铜/钢异类金属连接复合材料使用。
铜及铜合金与钢的连接可采用熔焊、钎焊及扩散焊等方法。由于铜、钢两种材料在化学及热物理性能等方面有显著差异,使其焊接冶金过程极其复杂,铜及铜合金与钢的熔焊主要存在铜侧难熔合、热裂纹和母材性能下降等问题,在铜及铜合金与不锈钢焊接时还会产生渗透裂纹。钢与铜及铜合金较精密的焊接,宜采用钎焊,但钎焊时易降低接头的耐腐蚀性能,接头强度较低,使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铜及铜合金与钢的扩散焊可克服熔焊和钎焊时存在的不足,获得高质量的接头,但由于铜及铜合金与O2的亲和力大,其与钢的扩散焊需要较高的真空度和焊接温度。扩散焊常用的工艺参数为:真空度为10-2~10-5Pa,焊接温度为850~950℃,保温时间20~60min,焊接压力5MPa。对于10-2~10-5Pa的真空度,一方面扩散焊炉需要配备昂贵的高真空系统,生产成本高,扩散炉抽到此真空度下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另一方面在高温高真空度条件下,铜及铜合金中的Cu和其他合金元素容易挥发,黏附在扩散炉壁、炉膛或扩散炉加热电阻丝上,不仅污染扩散炉,还会影响加热电阻丝的导电性能,损坏扩散炉的使用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正是为解决铜及铜合金与钢扩散焊时成本高、效率低和元素易挥发等问题,而提供一种用于铜及铜合金与钢的低真空扩散焊方法。本发明可以在低真空低焊接温度条件下,实现铜及铜合金与钢的扩散连接,焊接过程中无元素挥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铜及铜合金与钢的低真空扩散焊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铜/铜合金、钢的待焊面依次进行碱洗、酸洗、砂纸打磨和酒精中超声波清洗,之后吹干备用;
(2)、将铜/铜合金与钢的待焊面对接组装,在对接面之间铺设去膜剂或含有去膜剂的金属夹层,装配得到连接件;
所述去膜剂为B、Li、B2O3、H3BO3、KF、LiF、AlF3、CaF2或硼酸盐中的至少一种;
(3)、将连接件放在扩散焊炉的上压头和下压头之间,对连接件施加1.0~1.5Mpa的预压力,关闭炉门;
(4)、对扩散焊炉抽真空至炉中真空度不高于800Pa时,开始加热,加热速率为5~12℃/min,当炉内温度达到600~850℃时,对连接件施加4~10Mpa的轴向压力,保温保压6~3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郑州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6081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水火弯板智能加工高度保持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机电控制的立式加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