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752183.1 | 申请日: | 2016-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829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9 |
发明(设计)人: | 洪瑞金;魏文左;张大伟;陶春先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23C14/58 | 分类号: | C23C14/58;C23C14/30;C23C14/24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铟锡合金 薄膜 择优取向 制备 烘烤 辐照时间控制 电子束辐照 薄膜表面 电子束流 镀膜夹具 生长取向 石英基片 真空条件 传感器 附着性 结晶度 均匀性 热稳定 镀膜 改性 沉积 轰击 应用 表现 | ||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能得到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具体是指将石英基片放置于镀膜夹具;在一定真空度及烘烤温度下进行沉积镀膜,在一定的真空条件下用电子束辐照轰击薄膜表面使其改性。一定真空度大于5×10‑4Pa;烘烤温度为100‑200℃。本发明制备的铟锡合金薄膜表现择优取向,可通过控制电子束流大小及辐照时间控制其生长取向。该种铟锡合金薄膜的结晶度好,具有良好的附着性、均匀性和热稳定,最终得到的铟锡合金薄膜具有优异的性能,是应用在传感器等领域中很有价值的材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薄膜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涉及一种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铟锡合金作为一种制备ITO(透明导电氧化铟锡膜)的重要材料,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已在航空、航天、电子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因为含铟的低熔点合金是玻璃、陶瓷和金属之间的良好粘结剂和密封材料,在电子领域和高真空领域里必不可缺。
铟锡合金性能具有熔点低、导热导电性能好、流动性好、胀缩率小、延展性好、可塑性强以及其氧化物能形成透明的导电膜等特性,是应用在光伏产业和绿色生产领域中很有价值的材料。近年来在透明导电氧化铟锡膜(ITO)、低熔点合金、半导体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由于ITO具有可见光透过率95%以上、紫外光吸收率≥70%、对微波衰减率≥85%、导电和加工性能良好、膜层既耐磨又耐化学腐蚀等优点,作为透明导电膜的重要原料已获得广泛应用。特别地,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含铟化合物薄膜材料正异军突起,以其高转换率、低成本、便于携带等优势受到瞩目。
目前,制备铟锡合金薄膜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磁控溅射法、电子束蒸发法、脉冲激光法和真空蒸发法等。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与其它普通合金薄膜的制备大同小异,但目前有关铟锡合金薄膜择优取向生长的制备方法和其性质研究的报道还没有。因此,对铟锡合金薄膜择优取向及生长机理的研究,在未来半导体等各方面应用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及在考虑成本及操作环节简易化的基础上提供了一种制备择优取向铟锡合金薄膜的方法。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膜料的选择,采用一定含铟质量百分数的铟锡合金作为膜料;步骤二,基片的准备,经过一定清洗方式将基片清洗干净后,放置于真空蒸发设备中的镀膜夹具上;步骤三,铟锡合金薄膜的形成,在真空蒸发设备中,在一定的真空度和烘烤温度下以一定速率沉积膜料到基片上,得到铟锡合金薄膜;步骤四,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形成,在真空蒸发设备中,在一定的真空条件下,控制大小,采用一定大小的电子束流的电子束辐照铟锡合金薄膜的表面,进行一定时间的轰击得到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在步骤二中,清洗方式为:依次采用温度0℃的丙酮、酒精、去离子水对基片分别超声波清洗10min。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在步骤三中,采用电子束蒸法得到铟锡合金薄膜。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在步骤三中,真空度为大于5×10-4Pa,烘烤温度为100-200℃,速率为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在步骤四中,真空度为大于5×10-4Pa,电子束流大小为15mA,轰击的时间为5-30min。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含铟质量百分数为99%。
本发明提供的择优取向的铟锡合金薄膜的制备方法,还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基片为石英基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7521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