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油气开采中提高收集效率的工艺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678957.0 | 申请日: | 2016-08-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77624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6 |
| 发明(设计)人: | 彭建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彭建明 |
| 主分类号: | E21B43/16 | 分类号: | E21B43/16;E21B33/03;E21B36/00;E21B36/02;E21B47/00;E21B43/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油气 开采 提高 收集 效率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开采领域,油气是涉及一种油气开采中提高收集效率的工艺。
背景技术
油气是伴随石油从油井中出来的气体,主要成分是甲烷、乙烷等。用作燃料和化工原料。油气生成有以下条件,首先,要看生油层中有机质数量的多少,通常称为"有机质丰度"。主要测定其中残留的有机碳含量,以确定一个地区有无生油层、有多少生油层,并把它们按一定的标准分成好的、中等的和差的生油层,进行分类评价。第二,要看生油层中有机质质量的优劣,通常称为"有机质类型"。根据生物来源,把生油母质的干酪根分成三大类。第一类为腐泥型有机质,生物来源主要是水中的浮游动植物,为I型干酪根,属质量最好的有机质。第二类为腐植型有机质,生物来源主要是高等植物,为III型干酪根,属质量较差的有机质。第三类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型有机质,为II型干酪根,是质量较好的有机质。实验室通过对样品的分析结果,按一定的标准确定一个地区的有机质类型,对有机质的质量做出评价。第三,要看有机质是否已经生成了油和气,通常称为"有机质的成熟度",当具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有机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成油以后。换句话说,如果不具备生成石油的"火候",有机质最多、最好也是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所以研究有机质的成熟度是很重要的一环。分析数据所提供的信息,可以间接反映有机质在地下经历的温度过程。根据这些数据,把成熟度分为不成熟、生油高峰、湿气、干气(干气是指其成因与石油有关,而含乙烷以上的重烃很少,甲烷含量95%以上的可燃天然气。至于生物气和煤型气的成份与此相近,但成因不同,另当别论。)等四个阶段。评价有机质处在什么成熟阶段,可以告诉人们在某个地区是有利于找油还是找气。第四,要看生成的油或气是来自那个生油层的,通常称为"油源对比"。即在找到油气后,运用"指纹化合物"(或称生物标志化合物)把油气与生油岩进行对比,探索生油岩和油气之间的亲缘关系,研究所生成的油和气是来自那个生油层的。不难想象,提供油源的生油层越多,油源就越丰富,对形成油气田就更为有利。油气开采时对于油气收集是一个很大的难题,现有的收集工艺存在收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泄漏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油气收集工艺存在收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泄漏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油气开采中提高收集效率的工艺,该工艺能够稳定地将油气收集到罐体中,而且收集的效率高,同时密封性能够良好,不会由于压力导致出现泄漏,解决了现有油气收集工艺存在收集效率低,而且容易出现泄漏的现象,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油气开采中提高收集效率的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集输管网设置:用钢管、管件和阀件连接油井井口至各种集输油气站的站外管网系统,管线敷设在地下,并经防腐蚀处理,集输管网系统的布局须根据油田面积和形状,油田地面的地形和地物,油井的产品和产能等条件,面积大的油田,可分片建立若干个既独立而又有联系的系统;面积小的油田,建立一个系统,系统内从各油井井口到计量站为出油管线;从若干座计量站到接转站为集油管线,在这两种管线中,油、气、水三相介质在同一管线内混相输送;在接转站,气、液经分离后,油水混合物密闭地泵送到原油脱水站,或集中处理站,脱水原油继续输送到矿场油库或外输站,从接转站经原油脱水站(或集中处理站)到矿场油库(或外输站)的原油输送管线为输油管线,利用接转站上分离缓冲罐的压力,把油田气输送到集中处理站或压气站,经处理后外输,从接转站到集中处理站或压气站的油田气输送管线为集气管线,从抽油井回收的套管气,和从油罐回收的烃蒸气,可纳入集气管线,集气管线要采取防冻措施,从油井井口至计量站或接转站间,采用加热集输,主要的加热方法有:①井口设置水套加热炉,并在管线上配置加热炉,加热油气;②井口和出油管线用蒸汽或热水伴热;③从井口掺入热水或热油;周期性地从井口向出油管线、集油管线投橡胶球或化学剂球清蜡,同时,管线须深埋或进行保温;选择一部分含水油井从井口加入化学剂,以便在管线内破乳、减摩阻、降粘;连续地从井口掺入常温水(可含少量化学剂)集输,在接转站以后,均需加热输送,集输管线的路径选择要求:据井、站位置;线路尽可能短而直,设置必要的穿跨越工程;综合考虑沿线地形、地物以及同其他管线的关系;满足工艺需要,并设置相应的清扫管线和处理事故的设施,集输管线的管径和壁厚,以及保温措施等,要通过水力计算、热力计算和强度计算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彭建明,未经彭建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7895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