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适用于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等温锻造的包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45502.9 | 申请日: | 2016-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703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沈军;曲寿江;陈卓;冯艾寒;刘俞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J5/00 | 分类号: | B21J5/00;B21J3/00;B21J1/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林君如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间化合物 包套 坯料 高温防氧化涂料 等温锻造 预处理 变形过程 焊接密封 坯料表面 热量散失 生产效率 过渡层 涂覆 装入 湿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用于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等温锻造的包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包套预处理;(2)将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坯料表面涂覆高温防氧化涂料;(3)在高温防氧化涂料保持湿润的状态下,将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坯料装入包套,并在包套与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坯料之间设置过渡层;(4)将包套焊接密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简单易用、生产效率高、劳动强度低,能有效防止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变形过程中开裂、氧化,并减少坯料在转移过程中热量散失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难变形合金等温锻造的包套方法和应用,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等温锻造的包套方法。
背景技术
金属间化合物兼具金属的塑性和陶瓷的高温强度,因此,被公认为是介于高温合金和陶瓷之间最有希望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成为近年来重点开发应用的新型高温结构材料。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具有更低的密度、更高的高温性能和抗蠕变性能而备受关注。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Ti3Al、TiAl和Ti2AlNb基合金,其中,TiAl密度最低,高温蠕变性能好,但由于其室温塑性及断裂韧性差,限制了其实际应用。Ti3Al和Ti2AlNb基合金室温塑性和强度均高于TiAl,最高使用温度已达800℃,目前已经进入使用阶段。
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具有低密度、较高弹性模量、良好的高温强度、抗蠕变和抗氧化性能,使用温度可提高至750~900℃与镍基高温合金相近,但密度仅约为镍基高温合金的一半,在一定温度范围内作为高温结构材料是独一无二的,可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或汽车的高温部件如涡轮盘、叶片、涡轮增压器轮、气门阀等,是极具竞争潜力的下一代航空发动机用结构材料之一。
Ti2AlNb基合金是以正交有序结构O相为基础的金属间化合物,由于长程有序的超点阵结构减弱了位错运动和高温扩散,因此具有较高的比强度、室温塑性、断裂韧性和蠕变抗力,且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性、无磁性等优点,该合金能在700~800℃范围内长时间使用,在高于1100℃的条件下可以短时间使用,是近年来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领域的研究热点。Ti2AlNb基合金的发展目标是替代或部分替代现役的Incorn718、GH4169、In100等镍基高温合金及其他高密度结构材料,通过降低发动机自身的重量来提高推重比和效率,实现性能的提高,是制造发动机压气机机匣、燃烧室机匣、压气机轮盘及叶片等重要部件的主选材料。国外已经应用该合金成功制造了许多航空部件,其中,美国采用Ti2AlNb基合金与铸造TiAl合金叶片组合成功制造了双金属离心叶轮;美国TEXTURE公司以Ti2A1Nb基合金箔材为金属基与SiC纤维增强制做复合村料;我国Ti2AlNb基合金的相关研发工作正从实验室研究向工业化生产及应用过渡,北京钢铁研究总院研制了Ti2AlNb基合金卫星构件、导弹发动机部件及航空发动机机匣,其中导弹发动机部件已通过台架试车;在钣金成形方面,Ti2AlNb基合金成功进行了特定构件超塑成形、热旋压成形、冷冲成形、热模压成形、以及筒形件的冷/热卷成形,其中热模压成形、以及筒形件的冷/热卷成形已应用于实际部件研制。
然而,TiAl、Ti2AlNb基金属间化合物铸态晶粒尺寸较大,室温塑性差、高温变形抗力大,热加工性能较差,通过等温锻造细化显微组织、消除铸态缺陷,是提高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加工性能,改善室温塑性的有效手段,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变形温度范围窄易于开裂。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热加工温度一般在900~1300℃范围内,在锻造过程中易发生氧化,而且不加包套裸锻过程中,材料容易出现鼓形,上下表面存在难变形区,材料外表面在双向拉应力作用下极易产生裂纹。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45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