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轮毂车削夹具有效
申请号: | 201610629404.6 | 申请日: | 2016-08-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14123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韩飞;宋新萍;周庆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31/20 | 分类号: | B23B31/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25 | 代理人: | 王小荣 |
地址: | 20162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自动变速器 中的 离合器 轮毂 车削 夹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零部件生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轮毂车削夹具。
背景技术
汽车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汽车行业的进步能够带动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汽车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轮毂属于薄壁零件,此类薄壁零件具有用材少、质量轻、结构紧凑等优点。但薄壁零件同时也存在刚度弱、硬度小等弊端,在切削力作用下,薄壁零件容易产生震动,导致其加工精度不合格,此外,在夹紧力的作用下,薄壁零件还易于变形。
目前,传统的离合器轮毂车削夹具有以下不足之处:1、弹簧夹头的夹紧力不易控制;2夹具体的定位精度不高;3、夹具体的使用寿命较短,耐磨性较差;4、装夹与卸载零件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装夹可靠、耐磨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汽车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轮毂车削夹具。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汽车自动变速器中的离合器轮毂车削夹具,该夹具包括夹具支撑体、设置在夹具支撑体一端的定位体以及设置在定位体外部的弹性夹紧机构,该弹性夹紧机构包括设置在定位体外部的弹簧夹头以及套设在弹簧夹头外部且与弹簧夹头相适配的壳体,所述的弹簧夹头与夹具支撑体之间设有第一弹性组件,所述的壳体与夹具支撑体之间设有第二弹性组件,将离合器轮毂置于弹簧夹头内侧,定位体对离合器轮毂轴向定位,壳体向内压住弹簧夹头,将离合器轮毂固定在夹具上。
所述的定位体抵在离合器轮毂的内侧面上,定位体与离合器轮毂的接触面为环形面,所述的定位体限制了离合器轮毂沿环形面所在平面的旋转趋势,以及沿轴向的移动趋势,进一步提高了离合器轮毂的定位精度及加工稳定性。
所述的夹具支撑体包括拉杆、底座及夹具体,所述的拉杆的一端设有拉杆凸缘,所述的底座及夹具体分别设置在拉杆凸缘的两端,所述的定位体及弹性夹紧机构均设置在夹具体的一端。所述的定位体通过定位体螺栓与夹具体固定连接,所述的夹具体通过夹具体螺栓与底座固定连接。所述的夹具体与底座将拉杆凸缘紧紧夹住,从而固定在拉杆上。所述的夹具通过拉杆与机床的液压卡盘相连,所述的底座起到支撑作用。
所述的第一弹性组件包括设置在夹具体内部的衬套以及设置在弹簧夹头与定位体之间的弹簧套,该弹簧套内部设有弹簧,该弹簧的一端与衬套相连,另一端与弹簧套相连。所述的衬套通过衬套螺栓与拉杆凸缘固定连接。所述的弹簧套能够在弹簧夹头与定位体之间沿轴向滑动。
所述的衬套与弹簧相连的一端突出于夹具体表面,使弹簧套与夹具体之间形成弹簧套间隙。该弹簧套间隙的宽度为1-3mm,能够为弹簧套提供轴向运动的空间。
所述的弹簧套上沿径向设有弹簧套凸起,所述的弹簧夹头的一端抵在弹簧套凸起的侧面。当弹簧夹头向底座方向运动时,通过压迫弹簧套凸起,使弹簧套同步向底座方向运动,同时弹簧套压缩内部的弹簧,使弹簧产生形变。
所述的弹簧夹头的另一端呈空心圆台形,所述的壳体的一端与弹簧夹头的空心圆台形部分相适配。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空心圆台形的锥角为40-60度。
所述的弹簧夹头呈空心圆台形的一端沿轴向开设有长条形通孔。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弹簧夹头的材质为弹性较好的渗碳弹簧钢,有利于提高夹具的寿命。所述的长条形通孔共设有6条,且沿圆周方向均匀布设在弹簧夹头的一端,以保证弹簧夹头能迅速胀开和收缩,使形变量均匀,防止离合器轮毂变形破坏。
所述的弹簧夹头的另一端设有弹簧夹头凸起,所述的离合器轮毂设置在弹簧夹头凸起的内侧。
所述的第二弹性组件包括贯穿夹具体且与壳体相连的壳体螺栓以及设置在夹具体与壳体之间的压缩弹簧,该压缩弹簧套设在壳体螺栓外部。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的壳体螺栓及压缩弹簧分别设有6个,且沿夹具体圆周方向均匀分布。所述的壳体螺栓的头部设置在夹具体的一端,壳体螺栓位于夹具体内的部分为光杆,使壳体螺栓能够与夹具体相对滑动,所述的壳体螺栓位于壳体内的部分为螺杆,以便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的压缩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的壳体螺栓的一端与底座之间设有壳体螺栓间隙。该壳体螺栓间隙的宽度为1-3mm。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未经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62940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空调装置
- 下一篇:背接触异质结太阳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