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双功率增流型LED驱动电源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79333.3 | 申请日: | 2016-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621144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4 |
发明(设计)人: | 余家辉;林桂森;邱荣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市颢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3/08 | 分类号: | H05B33/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林新中 |
地址: | 528400 广东省中山市横***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率 增流型 led 驱动 电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灯饰领域,尤其是指用来驱动LED双色灯串或灯带工作的驱动电源。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双色LED灯带具有更好的灯光装饰效果,当前双色灯带上使用的LED双色全功率电源,都是采用双驱动电路实现的,这导致驱动电源的成本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结构更合理、生产成本更低的双功率增流型LED驱动电源。
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双功率增流型LED驱动电源,包括相互连接的MCU芯片、电源模块和输出控制电路,其中:
所述电源模块包括IC1和MOS管Q1;所述MOS管Q1用于双倍电流输出,其G极与MCU芯片对应引脚连接;
所述输出控制电路包括可控硅SC1、SC2,分别控制各自的可控硅SC1、SC2通断的三极管Q2、Q3;所述三极管Q2、Q3的基极分别与MCU芯片对应引脚连接,发射极同时与MOS管Q1的S极连接后接地,集电极分别与可控硅SC1、SC2的G极连接;所述可控硅SC1、SC2的A极分别与正、反灯串LED1、LED2的负端连接,用于控制灯串的正反向通电。
在对上述双功率增流型LED驱动电源的改进方案中,所述MCU芯片的型号是MK6A12P。
在对上述双功率增流型LED驱动电源的改进方案中,所述IC1的型号是S5133D。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由于电源模块只用一个单驱就能实现两串灯串的双功率输出,因此本发明的结构更合理、生产成本更低。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方框图;
图2 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双功率增流型LED驱动电源,如图1、2所示,包括相互连接的MCU芯片1、电源模块2和输出控制电路3,其中:
所述电源模块2包括IC1和MOS管Q1;所述MOS管Q1用于双倍电流输出,即其导通时实现增加电流(简称增流),其G极与MCU芯片1的对应引脚连接;
所述输出控制电路3包括可控硅SC1、SC2,分别控制各自的可控硅SC1、SC2通断的三极管Q2、Q3;所述三极管Q2、Q3的基极分别与MCU芯片对应引脚连接,发射极同时与MOS管Q1的S极连接后接地,集电极分别与可控硅SC1、SC2的G极连接,当三极管Q2不导通时,可控硅SC1导通;而当三极管Q2导通时,可控硅SC1不导通;同样,当三极管Q3不导通时,可控硅SC2导通;而当三极管Q3导通时,可控硅SC2不导通;所述可控硅SC1、SC2的A极分别与正、反灯串LED1、LED2的负端连接,用于控制灯串的正反向通电;所述正、反灯串LED1、LED2的正端与电源模块的对应引脚连接。
本发明是这样工作的:
当MCU芯片1控制三极管Q2不导通时,可控硅SC1导通,电源模块2输出电流约240MA,这时使LED1灯串通电点亮;而当MCU芯片1控制三极管Q3不导通时,可控硅SC2导通,电源模块2输出电流约240MA,这时LED2灯串通电点亮,这样就实现了驱动电源的单功率输出——LED1、2灯串的交替点亮;
当MCU芯片1控制三极管Q2、Q3都不导通时,可控硅SC1、SC2则同时导通,于是使MOS管Q1导通,电源模块2输出双倍电流给LED1、2灯串同时点亮,从而实现双功率增流。
从上可以看出,本发明的电源模块只用一个MOS管这一单驱就能实现正、反向输入的灯串的双功率输出,因此的结构更合理、生产成本更低。
具体地,所述MCU芯片1(即IC1)的型号可以是MK6A12P等。
所述电源模块2的IC1型号可以是S5133D等。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及修饰,皆应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市颢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山市颢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793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