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油底壳、电子控制单元、发动机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518829.X | 申请日: | 2016-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7528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7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潘世艳;张小矛;徐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00 | 分类号: | F01M11/00;F01M11/1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油 底壳 主油 发动机油底壳 副油底壳 液位控制 温度传感器检测 电子控制单元 结构控制 温度设定 发动机 发动机冷起动 温度传感器 机油量 汽车 升高 检测 | ||
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电子控制单元、发动机及汽车,其中,发动机油底壳包括:主油底壳;副油底壳;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油底壳,用于检测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液位控制结构,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低于温度设定值时,所述液位控制结构控制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流向所述副油底壳;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大于等于温度设定值时,所述液位控制结构控制所述副油底壳内的机油流向所述主油底壳。使用本发明的发动机油底壳,发动机冷起动时,参与润滑循环的机油量减少了,机油升温速率快,机油温度迅速升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油底壳、电子控制单元、发动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车辆在运行时依靠发动机来提供动力,发动机部件的润滑和冷却是通过机油来完成的。发动机包括气缸体和曲轴箱,汽缸体与曲轴箱固定连接,其中,曲轴箱是发动机汽缸体用来安装曲轴的部位,且曲轴箱底部为油底壳,油底壳内贮存有用于润滑、冷却及密封的机油。
机油也称为润滑油,其能够在发动机的各摩擦副的表面上形成保护用的油膜,从而减少各零部件之间的摩擦损坏(简称磨损),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其中,为了保证润滑油能够正常形成润滑油膜并减少摩擦副的摩擦耗功,需要保证润滑油的运动粘度适宜,即控制润滑油的工作温度适宜,通常将润滑油的温度控制在90摄氏度至110摄氏度为佳。
目前的发动机润滑系统中仅有一个油底壳,当发动机停止运行时润滑系统内绝大部分润滑油都回流并储存在油底壳中,当发动机开始工作时机油泵通过吸油盘从油底壳底部吸入机油并提供给整个发动机压力润滑系统。
这种发动机润滑系统的特点是在所有的发动机运行工况下整个油底壳内的润滑油都参与到润滑循环中。由于发动机的机油加注量在4L以上,且机油的比热容较大,因此整个油底壳内的机油的热容较大,在发动机冷起动工况需要一定的暖机时间使机油温度升高到理想的工作温度范围。
低温的机油具有较高的粘度,使得活塞、轴承等发动机摩擦副的摩擦耗功增加,如果能在发动机冷起动工况减少参与到润滑循环的机油的量,就可以有效提高机油的升温速率,使发动机在更短的时间内达到低摩擦耗功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问题是现有技术中在发动机冷起动时,机油的升温速率慢,低温的机油具有较高的粘度,使得活塞、轴承等发动机摩擦副的摩擦耗功增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发动机油底壳,所述油底壳包括:主油底壳;副油底壳;温度传感器,设于所述主油底壳内,用于检测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液位控制结构,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低于温度设定值时,所述液位控制结构控制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流向所述副油底壳;在所述温度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主油底壳内的机油温度大于等于温度设定值时,所述液位控制结构控制所述副油底壳内的机油流向所述主油底壳。
可选的,所述液位控制结构包括电磁阀和第一单向油泵;所述电磁阀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电磁阀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之一与所述主油底壳连接,另一与所述副油底壳连接;所述第一单向油泵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一单向油泵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之一与所述主油底壳连接,另一与所述副油底壳连接。
可选的,所述液位控制结构为双向油泵;所述双向油泵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双向油泵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之一与所述主油底壳连接,另一与所述副油底壳连接。
可选的,所述液位控制结构包括第二单向油泵和第三单向油泵;所述第二单向油泵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二单向油泵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之一与所述主油底壳连接,另一与所述副油底壳连接;
所述第三单向油泵具有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所述第三单向油泵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其中之一与所述主油底壳连接,另一与所述副油底壳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5188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