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温拌环氧沥青、含有其的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433023.0 | 申请日: | 2016-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513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静;孙剑锋;范思远;张志银;陈保莲;宋乐春;姚春雷;宁爱民;李志军;程国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8L95/00 | 分类号: | C08L95/00;C08L91/06;C08L63/00;C08K7/14;C08K7/12;C04B26/26;C04B18/12;C04B1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温拌环氧 沥青 含有 混合 料及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拌环氧沥青包括A、B、C三种组分,其中的A组分为温拌沥青,温拌沥青包括温拌剂和基质沥青;B组分为环氧树脂组合物;C组分为固化剂;
所述温拌剂采用以下方法制备:
(一)加氢转化:F-T合成产物在催化剂作用下进行加氢转化,将其中的烯烃和含氧化合物转化为正构烷烃;
(二)发汗:包括以下过程
(1)装料:以(一)得到的加氢转化产物为原料,加热熔化后装入发汗装置;
(2)降温-恒温结晶:以2.0℃/h~4.0℃/h的速率将物料降温至原料滴熔点以下5℃~30℃的终止温度,并恒温一段时间;
(3)升温-恒温发汗:以1.5℃/h~3.5℃/h的速率升温;发汗装置内的物料达到预定温度并恒温一段时间后停止发汗;在发汗过程中强制气流通过物料层;
(4)精制:发汗装置内剩余的固态组分经过精制得到所述温拌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F-T合成产物中正构烷烃的重量含量为85%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1)装料过程中,原料加热熔化后在压力条件下掺入可分解生成气体的无机盐粉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盐选自铵盐、碳酸盐、碳酸氢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盐粉末的粒度为50~500目。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机盐粉末的加入量占原料重量的0.2%~3.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在步骤(1)的装料过程和步骤(2)结晶的降温过程中在物料上方施加气压,以抑制无机盐分解产生的气体逸出。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压为0.5~15.0个表压大气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降温的预定温度为原料滴熔点以下10℃~2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的恒温阶段的时间为0.1~3.0小时。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2)在恒温的同时逐渐降低压力至常压;降压速率为0.3~8.0个大气压/小时。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升温的预定温度为目的产品滴熔点-10℃~目的产品滴熔点。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3)发汗过程中所述恒温的时间为0.1~5.0小时。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强制气流通过物料层在升温初期实施。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的强制气流通过物料层采用在物料层上方增加气压和/或在物料层下方降低气压,使物料层上下方形成压力差实现,所述的压力差为0.1~5.0个大气压。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混合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制气流通过物料层采用在物料层上方增加气压实现,在物料层上方施加0.2~2.0个大气压的表压压力,而物料层下方保持为常压。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强制气流通过物料层采用在物料层下方降低气压实现,在物料层上方气压保持常压,而在物料层下方维持-0.2~-1.0个大气压的表压压力。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温拌环氧沥青,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结晶的恒温过程及步骤(3)发汗过程中采用液体吸收方式吸收无机盐分解产生的气体,在精制过程中采用水洗方式去除未反应的无机盐和分解产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433023.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