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提纯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70116.3 | 申请日: | 2016-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59480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22 |
发明(设计)人: | 郝文虎;龚志刚;周强;马光明;韩宇;刘文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田研磨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2/956 | 分类号: | C01B32/956 |
代理公司: | 青岛发思特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37212 | 代理人: | 董宝锞 |
地址: | 2767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高纯 碳化硅 提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提纯方法,属于碳化硅微粉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碳化硅因具有抗氧化性强、高温强度大、耐磨损性好、热稳定性佳、热膨胀系数小、热导率大、硬度和弹性模量高、抗热震性能好以及耐化学腐蚀等优良特性,近年来成为高科技领域的首选材料之一。在半导体制造领域,许多工程也都在使用碳化硅陶瓷。作为半导体制造用高性能陶瓷的原料粉体,必须要求碳化硅微粉具有高纯、超细、分散性好的特性,但是现有技术生产的碳化硅微粉由于使用机械粉碎,碳化硅微粉中杂质含量较高,纯度难以达到半导体用要求,造成产品贬值,附加值低。例如申请号为201310507885.X的中国发明专利“亚微米级碳化硅微粉的酸洗提纯方法”,在酸洗釜中采用一次酸洗进行提纯,虽然该工艺简单,但提纯后产品整体含量为99.0%,达不到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质量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提纯方法,简单易操作,提纯后产品纯度在99.9%以上。
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浆:将研磨好的碳化硅微粉投入搅拌桶内,加去离子水调节料浆浓度;
(2)酸洗: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
(3)加温搅拌:将加酸后的料浆加热至40-80℃,在此温度下搅拌5-10小时后陈腐8-15小时;
(4)加混合酸:在陈腐好的料浆中加入混合酸,混合酸与碳化硅微粉的质量比为1:15-20;
(5)加温搅拌:将加入混合酸后的料浆加热至50-80℃,在此温度下搅拌5-10小时,陈腐8-15小时;
(6)冲洗:将陈腐后的物料打入压滤机内用去离子水冲洗至pH值为5-6.5,即得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
所述的去离子水电导率为5-30μs/cm。
步骤(1)所述的去离子水和碳化硅微粉的质量比为2-3:1。
步骤(2)所述的硫酸的加入量占碳化硅微粉质量的2-8%。
步骤(2)所述的硫酸的加入量占碳化硅微粉质量的5%。
步骤(3)所述的加温搅拌过程中,将加酸后的料浆加热至50-60℃。
步骤(4)所述的混合酸是质量分数为68%的硝酸和质量分数为47%的氢氟酸按照2-3: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的。
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纯度大于99.9%。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采用特殊酸洗提纯,分段、分种类加入,使物料中的杂质重复溶解,提纯后碳化硅微粉含量可达到99.9%以上,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省时省工且适合大批量生产。本发明克服了传统工艺反复提纯的缺陷,大大降低了高纯度碳化硅微粉的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浆:将研磨好的碳化硅微粉投入搅拌桶内,加去离子水调节料浆浓度;
(2)酸洗: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硫酸的加入量占碳化硅微粉质量的2%;
(3)加温搅拌:将加酸后的料浆加热至40-50℃,在此温度下搅拌10小时后陈腐15小时;
(4)加混合酸:在陈腐好的料浆中加入由质量分数为68%的硝酸和质量分数为47%的氢氟酸按照2:1的质量比混合而成的混合酸,混合酸与碳化硅微粉的质量比为1:15;
(5)加温搅拌:将加入混合酸后的料浆加热至50-60℃,在此温度下搅拌10小时,陈腐15小时;
(6)冲洗:将陈腐后的物料打入压滤机内用去离子水冲洗至pH值为5,即得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
所述的去离子水电导率为5μs/cm。
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纯度为99.95%。
实施例2
所述的半导体用高纯碳化硅微粉的提纯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调浆:将研磨好的碳化硅微粉投入搅拌桶内,加去离子水调节料浆浓度;
(2)酸洗:加入质量分数为98%的硫酸,硫酸的加入量占碳化硅微粉质量的8%;
(3)加温搅拌:将加酸后的料浆加热至60-80℃,在此温度下搅拌5小时后陈腐8小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田研磨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山田研磨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7011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