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302283.4 | 申请日: | 2016-05-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534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李士桥;韦亚锋;于东防;张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83/00 | 分类号: | C08G83/00;A61K47/34;A61K45/00;A61K51/02;A61K10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23305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枝 高分子化合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是以丙三羧酸作为同心分子,再由双羧酸氨基酸以酰胺键按树状排列连接形成的。本发明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分子大小可控,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生物相容性及生物降解性;可以作为新型药物载体;具有肿瘤靶向作用,螯合金属作用,螯合放射性同位素作用等多种用途。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树枝状高分子(dendrimer)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纳米高分子化合物,自1985年Tomalia首次成功合成树枝状高分子以来,由于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引起了众多领域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树枝状高分子在合成过程中,反应每循环一次,在原聚合物基础上增加一代,因此,可以在纳米水平上严格控制分子的大小、结构、表面基团的数量和相对分子量。在树枝状高分子内存在空腔,每生成一代便具有一层结构,每层结构中具有一定的分子空腔,这些空腔存在有利于药物与基因运输与分子催化的研究。树枝状高分子本身有纳米尺寸,由于高度支化的拓扑形态,使得树枝形分子在三维空间中具有近似的球形结构,其尺寸一般在几纳米至几十纳米之间,并且在树枝状高分子的外层富集了大量的官能团,由于端基性质的不同,使树枝状高分子具有多功能性,因此,树枝状高分子在很多方面将产生更广泛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具体地说是一种双羧酸氨基酸型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Amino-dendrimer),其是以多羧酸分子(如丙三羧酸或1,3,5-环己三羧酸等)为中心再由双羧酸氨基酸分子(如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以树状排列进行支化反应,按几何学规则向外扩大,形成的双羧酸氨基酸型树状化合物。支化反应的树状延伸,形成不同分子大小的树状化合物。
特别地,本发明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或称双羧酸氨基酸型树状化合物(Amino-dendrimer)是以丙三羧酸作为同心分子,再由双羧酸氨基酸(如天冬氨酸,Asp;谷氨酸,Glu)以酰胺键按树状排列连接形成的,其结构示意如图1所示。
以下对本发明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进行详细描述。
一种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为在核心PA上连接3个树枝结构R,每个树枝结构R均有2n个端基,n为自然数;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如下式I所示,
其中,PA表示下式III所示的结构,R表示下式II所示的结构;A独立地表示下式IV或下式V所示的结构;
其中,PA与R通过酰胺键(-CONH-)键合;即L-天冬氨酸分子或L-谷氨酸分子上的α-NH2与丙三羧酸分子上的-COOH脱水(-H2O)形成酰胺键(-CONH-)。
A分别与下一层两个A通过酰胺键(-CONH-)键合;即L-天冬氨酸分子两个羧基(α-COOH和β-COOH)再分别与另外两个L-天冬氨酸分子上的α-NH2进行-H2O反应,形成酰胺键(-CONH-);或L-谷氨酸分子上的两个羧基(α-COOH和γ-COOH)再分别与另外两个L-谷氨酸分子上的α-NH2进行-H2O反应,形成酰胺键(-CONH-)。
本发明有关术语定义如下:
本发明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是具有上述核心(或核)PA和含有上述树枝结构R构成的树枝状化合物。
本发明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当A独立地表示上式IV所示的结构时,该所述树枝状高分 子化合物称为L-天冬氨酸型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当A独立地表示上式V所示的结构时,该所述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称为L-谷氨酸型树枝状高分子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30228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