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黑曲霉菌株W35及其在降解赭曲霉毒素A中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70913.4 | 申请日: | 2016-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127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2 |
发明(设计)人: | 梁志宏;王晓云;许文涛;王玉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4 | 分类号: | C12N1/14;A62D3/02;C02F3/34;C12R1/685;A62D101/28;C02F101/3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王文君 |
地址: | 1001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曲霉 菌株 w35 及其 降解 毒素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黑曲霉菌株W35及其在降解赭曲霉毒素A中的应用。本发明首次发现了能够降解赭曲霉毒素A的黑曲霉菌株W35,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12104,利用该菌的生物代谢、酶系统的作用,可简单、高效、快速地降解环境及水体中的赭曲霉毒素A。该菌降解效率高、特异性强,作用专一,作用效果温和,是一种宝贵的可高效降解赭曲霉毒素A的微生物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学及生物降解领域,具体地说,涉及黑曲霉菌株W35及其在降解赭曲霉毒素A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赭曲霉毒素A(OTA)污染粮谷类、干果、葡萄及葡萄酒、咖啡、可可和巧克力、中草药、调味料、罐头食品、油、橄榄、豆制品、啤酒、茶叶等多种农作物、食品及饲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是继黄曲霉毒素后又一个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霉菌毒素。OTA的脱毒方法主要有三种: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方法。利用微生物或酶制剂降解的生物脱毒方法成为控制赭曲霉毒素污染的理想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黑曲霉菌株W35及其在降解赭曲霉毒素A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的黑曲霉W35分离自落叶丛,并采用含OTA的YES培养基进行筛选得到的。
菌株W35的微生物学特征如下:黑曲霉属于半知菌亚门,半知菌纲,壳霉目,杯霉科,黑曲霉属真菌中的一个常见种。分生孢子梗自基质中伸出,直径15~20μm,长约1~3mm,黑曲霉壁厚而光滑。顶部形成球形顶囊,其上全面覆盖一层梗基和一层小梗,小梗上长有成串褐黑色的球状,直径2.5~4.0μm。分生孢子头球状,直径700~800μm,褐黑色。蔓延迅速,初为白色,后变成鲜黄色直至黑色厚绒状,背面无色或中央略带黄褐色。分生孢子头褐黑色放射状,分生孢子梗长短不一。顶囊球形,双层小梗。分生孢子褐色球形。
菌株W35的理化特征如下: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粮食、植物性产品和土壤中。是重要的发酵工业菌种,可生产淀粉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柠檬酸、葡糖酸和没食子酸等。有的菌株还可将羟基孕甾酮转化为雄烯。生长适温37℃,最低相对湿度为88%,能引致水分较高的粮食霉变和其他工业器材霉变。
菌株W35的18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将其18S rDNA序列在GenBank中进行比对,并构建菌株W35的系统进化树(图1)。
基于以上信息,将菌株W35鉴定为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该菌现已保藏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邮编100101,保藏编号CGMCC No.12104,保藏日期2016年01月28日。
本发明还提供黑曲霉W35在降解赭曲霉毒素A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应用包括以下步骤:
将含105-107个孢子的黑曲霉W35孢子悬液接种于含有1-6μg/mL赭曲霉毒素A的500mL YES培养基中,接种量为0.5-3v/v%,于27℃-29℃静置培养13-19天;培养结束后,过滤去除菌丝体,所得上清再用0.45μm滤膜过滤,去除残留霉菌孢子,将500μL所得上清加至离心管中,同时加入终浓度为10-60g/L的赭曲霉毒素A,然后将离心管置于摇床上,36℃-38℃140-160rpm避光保温反应11-13h。
优选地,将含约106个孢子的黑曲霉W35孢子悬液接种于含有1μg/mL赭曲霉毒素A的500mL YES培养基中,接种量为2v/v%,于28℃静置培养14天;培养结束后,过滤去除菌丝体,所得上清再用0.45μm滤膜过滤,去除残留霉菌孢子,将500μL所得上清加至离心管中,同时加入浓度为10g/L的赭曲霉毒素A 1μL,然后将离心管置于摇床上,37℃150rpm避光保温反应12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大学,未经中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7091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