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257908.X | 申请日: | 2016-04-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8469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 发明(设计)人: | 王竹青;付大友;袁东;张洪;潘传江;卢令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理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1N21/76 | 分类号: | G01N21/76 |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钟莹洁 |
| 地址: | 643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氮 快速 检测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所述装置包括检测器和反应器;所述检测器包括蔽光壳体、光电传感模块、检测器主体和光窗,所述光窗设置在蔽光壳体与检测器主体之间,所述光电传感模块设置在蔽光壳体的内部,所述检测器主体中设置有进气气路和出气气路;所述反应器包括底托和反应床,所述反应床固定在所述底托的上表面上,所述反应器通过底托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检测器主体的底部,并且所述检测器与反应器之间形成有反应腔,所述进气气路和出气气路均与所述反应腔连通。上述方法采用上述装置进行检测。本发明在保证高灵敏度检测特性的条件下,实现了对二氧化氮气体的现场快速测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气体快速检测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高灵敏度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二氧化氮是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准确测定环境大气中的二氧化氮对于了解大气污染机制、判断大气污染程度、确定污染来源、进行空气质量预警以及帮助制定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气液相化学发光法测量二氧化氮,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稳定性高等优点,非常适合于环境大气中二氧化氮气体浓度的实时在线监测。但基于该方法的仪器在检测过程中需要利用蠕动泵持续地进液,由于考虑到试剂在持续监测中的消耗问题,试剂的进样速度非常低,这使得设备需要很长的进液平衡稳定时间,预热时间较长(开机后至少30分钟后才能准确测样);并且,监测结束后,又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对设备检测传感器内部的清洗。而在一些应用领域,使用者可能不需要对现场的环境气体进行实时连续监测,而是仅需要进行一些现场的快速采样检测分析,此时过长的预热和清洗时间对使用者带来很大的不便,且时间成本过高。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现场快速检测场合使用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气液相化学发光法测量二氧化氮气体时所存在的平衡时间过长且不方便使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保证高灵敏度检测特性的条件下便于现场快速检测场合使用并且能够实现对二氧化氮气体的快速测量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所述装置包括检测器和反应器;所述检测器包括蔽光壳体、光电传感模块、检测器主体和光窗,所述光窗设置在蔽光壳体与检测器主体之间,所述光电传感模块设置在蔽光壳体的内部,所述检测器主体中设置有进气气路和出气气路;所述反应器包括底托和反应床,所述反应床固定在所述底托的上表面上,所述反应器通过底托可拆卸地固定在所述检测器主体的底部,并且所述检测器与反应器之间形成有反应腔,所述进气气路和出气气路均与所述反应腔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检测器主体中的进气气路和出气气路为同轴设置并且分别设置在检测器主体的两侧。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进气气路包括进气气路螺纹安装孔和进气通道,所述出气气路包括出气气路螺纹安装孔和出气通道。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光窗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并且采用密封圈密封,所述反应器与检测器主体之间也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托的上表面上设置有凹槽,与所述凹槽相同尺寸和形状的反应床固定在所述凹槽中。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托采用黑色ABS材料制成,所述反应床采用聚酯纤维布制成并且中心设有标记点;其中,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1.2mm,所述反应床的厚度为0.5~0.8mm,所述凹槽与反应床均为圆形。
根据本发明的二氧化氮快速检测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托与反应床之间采用溶解粘结的固定方式且所采用的溶解剂为丙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理工学院,未经四川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579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