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助行器的模块化电动轮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242338.7 | 申请日: | 2016-04-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032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31 |
发明(设计)人: | 李书贤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书贤 |
主分类号: | A61H3/04 | 分类号: | A61H3/04;H02K7/102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21002 | 代理人: | 白振宇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北市***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助行器 模块化 动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助行器的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助行器的模块化电动轮组,以便安装于各种助行器而使用电力作为动力来源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受到能源危机的冲击以及环保意识抬头,投入助行器开发的厂商也越来越多,甚至有更多具高能源转化效率的助行器材。在各种电动车辆及助行器中,轮毂式(轮圈式)马达因为没有传动的抵压损失,被认为最适合使用于中、小型的电动车辆或助行器使用,作为其主要的动力来源,这类传统的轮毂式马达多组装于电动车辆或助行器的一侧或相对称的两侧。
助行器,顾名思义就是辅助行走的用途;因此,助行器并不需要如一般电动车可进行高速奔驰,而是需要较慢的速度及较稳定的负载效果,借以辅助行动不便者或病患作为复健时的行走用途。该种助行器是以多个支架所构成的框围状结构,如由上方观之呈倒U字形结构,用户通过双手扶持于该支架上方,接着利用该轮毂式马达带动该助行器对应双脚行走的速度进行移动;转向时,则是通过该助行器的转向轮,由使用者推动其进行转向,因而不需要使用额外动力。若电动车动力速度过快,则有可能造成移动时难以控制或转向速度不易调整而危害到使用者的安全。
除了,动力来源需要被重新设计,在助行器的使用状况中,还必须考虑制动器(也就是煞车器)的使用,大部分的制动器安装于支架与主要驱动轮之间,其通过拉动钢索以使主要驱动轮被停止转动;但平时主要驱动轮还是呈现自由活动的状态,对于行动不便者或病患在行走过程中可能随时停下休息,又必须兼顾煞车操作,实际上来说是相当不方便的问题,且有可能因为操作上的失误而造成受伤。
再者,这些轮毂式马达进行维修保养时,必须大费周章地自该支架上卸下,维修完毕之后又必须重新校正方能使用,其不便之处可见一斑,实非一良善的设计而亟需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助行器的模块化电动轮组。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本发明包含固定轴、轮壳、电动马达及电磁煞车,其中固定轴与所述助行器相连接,该固定轴上转动安装有轮壳,所述轮壳的一侧内部设有驱动轮壳转动的电动马达,另一侧内部容置有使所述轮壳制动的电磁煞车;所述电磁煞车包括活动煞车片、连动片、煞车本体及弹性件,该活动煞车片与所述轮壳的另一侧连动,所述煞车本体安装在车架或马达的不动体上,所述连动片位于活动煞车片与煞车本体之间、可沿所述固定轴的轴向移动,该连动片在电动轮组通电状态通过电磁作用吸附于所述煞车本体,实现所述活动煞车片随轮壳从动,所述连动片在电动轮组未通电状态通过所述弹性件的作用抵压于活动煞车片,实现所述轮壳转动的制动。
其中: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轴通过该固定架与助行器相连,所述煞车本体安装在固定轴上或安装在所述固定架上,所述轮壳位于该固定架内;
所述轮壳内部被分隔成一侧的第一容置空间及另一侧的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电动马达位于该第一容置空间中,所述煞车本体侧盖、活动煞车片及连动片均位于第二容置空间中,所述轮壳的外部设有至少一轮胎;所述电动马达包括定子及转子,该定子固接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转子电性连接至轮壳外部的一电力源,且该转子通过减速机构与所述轮壳连接、供电驱动后带动所述轮壳减速旋转,所述电磁煞车与该电力源电性连接;所述煞车本体上设有煞车解除器,该煞车解除器以拉杆的形式延伸设置于所述煞车本体的外部,通过拉动该煞车解除器拉引所述连动片与所述活动煞车片分离,实现所述轮壳解除锁定状态;
本发明包含第一固定轴、第一轮壳、电动马达、第二固定轴、第二轮壳及电磁煞车,其中第一固定轴及第二固定轴分别安装在所述助行器上,且第一固定轴与第二固定轴之间相套接;所述第一固定轴及第二固定轴上分别转动安装有第一轮壳及第二轮壳,所述电动马达容置于第一轮壳内、驱动该第一轮壳转动;所述电磁煞车包括活动煞车片、连动片、煞车本体及弹性件,该活动煞车片与所述第二轮壳连动,所述煞车本体安装在车架或马达的不动体上,所述连动片位于活动煞车片与煞车本体之间、可沿所述第二固定轴的轴向移动,该连动片在电动轮组通电状态通过电磁作用吸附于所述煞车本体,实现所述活动煞车片随第二轮壳从动,所述连动片在电动轮组未通电状态通过所述弹性件的作用抵压于活动煞车片,实现所述第二轮壳转动的制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书贤,未经李书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4233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