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610221691.7 | 申请日: | 2016-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9366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郑卫鑫;谭晶;朱建华;沈晞;彭青波;鲁志佩;朱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安装 动力电池 托盘 组件 汽车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包括托盘底板和设置在所述托盘底板四周的安装横梁,所述托盘底板包括至少一块子底板,所述子底板包括上板体、下板体和设置在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缓冲腔体。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托盘底板中的至少一个子底板包括上板体、下板体和设置在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缓冲腔体;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当发生撞击时,缓冲腔体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降低撞击对动力电池的影响,提高动力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缓冲腔体内还能够设置流道或者其他部件,在提高安全性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空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发展,对新能源汽车中的动力电池的安装及安全性能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尤其是如何将动力电池安装在汽车上,又同时能够兼顾动力电池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和对一些特殊问题的应对,是阻碍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难题。
在新能源汽车中,目前采用的一般做法是,将动力电池(模组或模块)安装在汽车托盘上;既节省了空间,又能够将动力电池的重量集中在汽车的底部,提高汽车的稳定性;同时也可以通过托盘底部外露的特点,能够利用汽车行驶过程中的自然风来冷却托盘底部,进而实现对设置在托盘上的动力电池的冷却。
现有技术中,如图1所示,采用的是常规的钢托盘;包括安装横梁20和托盘底板10,在托盘底板10上设置安装结构,通过安装结构将动力电池安装在托盘底板10上;安装横梁20上设置安装部60,通过安装部60将钢托盘固定在汽车上。在汽车的使用过程中,由于托盘底板10一般都设置在汽车的最底部,类似于汽车底盘的作用;在行驶过程中,难免发生撞击;而常规的钢托盘为单层的结构,在受到撞击时,没有缓冲的功能,容易损坏电池,导致电池热失控甚至发生起火,威胁到驾驶员的人生安全。另外,常规的钢托盘强度和刚度都不足,难以满足安装在汽车上,长时间的振动要求。并且,钢托盘的重量较大,不利于新能源汽车中对轻量化的要求。而且,由于钢托盘的材料和自身强度的限制,在制作钢托盘的过程中,其边缘需要设计斜边,不仅占用空间大,也不利于内部动力电池的摆放。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至少一个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在发生撞击时,能够提供缓冲作用,并且占用空间小、安全性能高的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及汽车。
为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包括托盘底板和设置在所述托盘底板四周的安装横梁,所述托盘底板包括至少一块子底板,所述子底板包括上板体、下板体和设置在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缓冲腔体。
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安装动力电池的车用托盘组件,托盘底板中的至少一个子底板包括上板体、下板体和设置在上板体和下板体之间的缓冲腔体;在汽车的行驶过程中,当发生撞击时,缓冲腔体能够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降低撞击对动力电池的影响,提高动力电池使用的安全性;同时,缓冲腔体内还能够设置流道或者其他部件,在提高安全性能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空间。
一些实例中,所述缓冲腔体内设置有冷却管道。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子底板为一体挤压成型的铝底板。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托盘底板由至少两块子底板组合而成。
优选地,相邻两块子底板之间焊接连接。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缓冲腔体沿所述车用托盘组件的宽度方向延伸。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横梁内部设置有沿安装横梁长度方向延伸的中空部。
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横梁上设置有引出口,设置在所述车用托盘组件上的动力电池的引出线和/或设置在所述车用托盘组件上的冷却管道铺设在所述中空部内,并由所述引出口引出至所述车用托盘组件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2216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