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辆开门防撞系统及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81801.1 | 申请日: | 2016-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2785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15 |
发明(设计)人: | 刘贵如;王陆林;周鸣争;汪军;卢桂馥;刘涛;邹姗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E05B77/04 | 分类号: | E05B77/04;E05B77/12;E05B81/64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圣荣 |
地址: | 241000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辆 开门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主动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辆开门防撞系统及控 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非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多和交通状况的不完善,导致大量的非机动车占 用机动车道超速行驶,且大多数驾乘人员下车时不注意回头观测后方车况。导 致了大量的由于非机动车撞到打开的车门而导致摔伤、摔残、以及遭到来车碾 压的事故发生。车辆开门预警系统正是为了避免该类事故发生的一项主动安全 技术。
目前开门预警系统,在系统检测到驾乘人员开门可能存在风险的情况下, 通过视觉和声觉等方式进行危险提醒。但是这种提醒方式是否能够真正的将信 息准确传递到驾乘人员,完全取决于驾乘人员。如果驾乘人员在接收到报警信 号后,不明白为什么报警,仍然继续开门,则系统报警无效,此时系统无法避 免碰撞事故的发生,尤其对老年人或者小孩等驾乘人员,该类情况尤为严重。 该类报警方式在给驾乘人员传达信息是存在一定的随机性,无法保证足够安全。 如果能够在系统检测到开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能够阻止驾乘人员开门,则可 以避免该类事故的发生,同时又能够避免与安全法规相违背,保证车辆发生碰 撞事故时,逃生之门能够正常开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一种更加安全可靠且能有效避免因开车 门而发碰撞事故的系统。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开门防撞系统, 系统设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接收车辆总控门锁开关的信号,以及接收探 测车辆侧后方障碍物信息的雷达模块的信号,所述控制单元经CAN总线连接BCM, 并通过BCM输出控制信号至门锁机构。
系统设有系统开关,所述系统开关串联在系统供电电源线上.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CAN总线和ICM输出报警信号至蜂鸣器。
所述控制单元通过CAN总线获取的车速信号以及横向和纵向的加速度信号, 通过雷达模块获得障碍物速度信号。
所述雷达模块包括采集车辆左右两侧前方和后方障碍物信息的侧雷达,以 及采集车辆正后方障碍物信息的后雷达。
一种所述的车辆开门防撞系统的控制方法:
步骤1、检测到门锁开启;
步骤2、系统上电运行并完成初始化;
步骤3、判断车辆是否发生碰撞事故,若否则报警防护功能开启并执行下一 步,若是则门锁解锁并关闭系统;
步骤4、若车速为0且接收到门锁解锁信号,则延时解锁指令并执行下一步; 若否则返回步骤2;
步骤5、判断是否有超过预设速度阈值的障碍物接近车辆,若有则保持门锁 上锁状态,并报警,之后执行下一步,若否则门锁解锁,并返回步骤2;
步骤6、判断设定时间内车门是否再次解锁,若是则返回步骤5;若否则关 闭报警并返回步骤5。
所述步骤3中判断是否发生碰撞事故通过获取车辆当前车速、横向和纵向 的加/减速度判断,若获取的车辆横向和纵向的加/减速度小于加/减速度阈值, 且车速小于车速阈值,则判定为发生碰撞事故。
所述步骤5中若没有超过预设速度阈值的障碍物且门锁解锁后,则再判断 车辆是否处于熄火状态,若否则返回步骤2,若是则再判断门锁是否锁上,若否 则返回步骤2,若是则关闭系统。
所述步骤5中若有超过预设速度阈值的障碍物,则再检测解锁车门是否与 障碍物位于同侧,若位于同侧则保持门锁上锁状态、报警并执行步骤6,若不位 于同侧则车门解锁并返回步骤2.
当车速大于预设阈值时,车辆门锁自动开启。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1)系统克服了驾乘人员对视觉和声觉报警理解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提高 了系统的有效性,弥补了目前报警方式存在的不足;
2)减小视觉和声觉报警提醒方式对驾乘人员的干扰;
3)整车不增加或者不改动任何机械装置,只需车身控制器扩展各车门门 锁控制接口即可;
4)报警方式采用仪表内置的蜂鸣器,取消每个车门上的LED报警装置, 降低了系统成本的同时,不对整车做任何改动,适合整车后期加装和后装市场 的推广。
附图说明
下面对本发明说明书中每幅附图表达的内容作简要说明:
图1为车辆开门防撞系统框图;
图2为车辆开门防撞系统控制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程大学,未经安徽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8180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