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磁道岔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179958.0 | 申请日: | 2016-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643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邓自刚;李燕杰;张娅;郑珺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B25/34 | 分类号: | E01B25/3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京大律师事务所11321 | 代理人: | 王凝,金凤 |
| 地址: | 610031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磁 道岔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超导磁浮车道岔技术,特别涉及一种电磁道岔。
背景技术
道岔是有轨交通实现线路转换不可或缺的设备。目前,关于高温超导磁悬浮列车道岔设备的研究较少,且为机械式,主要通过强力移动磁轨来实现轨道换向的目的,故称为机械式道岔。
然而,与常规的铁路道岔类似,现有的机械式道岔存在以下缺点:
(1)不经济:
A、机械式道岔需要大量辅助设备,如移动平台、推动装置等;
B、磁悬浮系统中轨道由无数永磁段组成,永磁段间的强磁力作用将导致移动轨道需要非常大的机械力,因此耗能大;
C、为了保证轨道能够顺利移动,机械式道岔需要留足够的空间;
D、频繁的机械移动将导致轨道磨损较大。
(2)响应时间长:机械式道岔在移动轨道时,由于需要一系列机械运动,因此需要一定的响应时间,实时性差,不能应用于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应用场合。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所提出的机械式道岔经济性和实时性都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电磁道岔,从而无需进行机械移动即可实现道岔的功能,具有体积小、响应时间快等优点。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具体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电磁道岔,该电磁道岔包括:第一单永磁轨道L1、第二单永磁轨道L2、道岔轨道L3、第一双永磁轨道L4和第二双永磁轨道L5;
所述第一单永磁轨道和第二单永磁轨道均包括一个永磁轨道组;所述永磁轨道组包括N块永磁体,所述永磁轨道组中的N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均为第一磁化方式;
所述道岔轨道包括M块磁体,所述M块磁体包括3块电磁铁和(M-3)块永磁体;所述3块电磁铁位于所述道岔轨道的中部,各块电磁铁的磁极嵌入永磁轨道内,且各块电磁铁垂直于道岔轨道;所述(M-3)块永磁体平均设置在所述3块电磁铁的两侧;所述3块电磁铁根据控制指令切换为第一状态或第二状态;当所述3块电磁铁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道岔轨道从左至右第1~N块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当所述3块电磁铁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道岔轨道从左至右第(M-N+1)~M块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
所述第一双永磁轨道包括P块永磁体;所述P块永磁体中的从左至右第1~N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第(P-N+1)~P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
所述第二双永磁轨道包括两个永磁轨道组,两个永磁轨道组之间间隔一块磁体大小的空位;
所述第一单永磁轨道、第二单永磁轨道、道岔轨道、第一双永磁轨道和第二双永磁轨道按顺序依次排列,且各个轨道的中心点在同一条直线上;
其中,所述N、M和P均为自然数,且N<M<P<(2N+1)。
较佳的,所述N的取值为2或5。
较佳的,当所述N、M和P的取值分别为5、7和9时:
所述永磁轨道组包括5块永磁体;所述第一磁化方式为:所述永磁轨道组中各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从左至右分别为:向下、向右、向上、向左、向下;
所述道岔轨道包括4块永磁体和3块电磁铁;其中,2块永磁体位于所述道岔轨道的左端,另外2块永磁体位于道岔轨道的右端,所述3块电磁铁位于所述道岔轨道的中部;当所述3块电磁铁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道岔轨道从左至右第1~5块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当所述3块电磁铁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道岔轨道从左至右第3~7块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
所述第一双永磁轨道包括9块永磁体;所述9块永磁体中的从左至右第1~5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第5~9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为第一磁化方式;
所述第二双永磁轨道包括两个永磁轨道组,每个永磁轨道组包括5块永磁体,每个永磁轨道组中的5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均为第一磁化方式。
较佳的,当所述N、M和P的取值分别为2、3和4时:
所述永磁轨道组包括2块永磁体;所述第一磁化方式为:所述永磁轨道组中各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从左至右分别为:向下、向上;
所述道岔轨道道岔轨道包括3块电磁铁;当所述3块电磁铁处于第一状态时,各电磁铁从左至右的磁化方向分别为向下、向上、向下;当所述3块电磁铁处于第二状态时,各电磁铁从左至右的磁化方向分别为向上、向下、向上;
所述第一双永磁轨道包括4块永磁体;各块永磁体的磁化方向从左至右分别为:向下、向上、向下、向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交通大学,未经西南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995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沥青路面车辙钻芯取样位置确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导电纸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