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尘计算机机箱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78537.6 | 申请日: | 2016-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2987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朱虹斐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嘉泰电脑设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8 | 分类号: | G06F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仲龙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48 | 代理人: | 李静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尘 计算机 机箱 | ||
本发明提供一种防尘计算机机箱,包括由无孔金属壁围成的侧壁;侧壁的上侧、下侧分别张有上通风板、下通风板;上通风板、下通风板下侧分别设有上基板、下基板,上基板、下基板上分别均布有基板条形孔;上通风板、上基板之间形成上隔腔;下通风板、下基板之间形成下隔腔;上隔腔、下隔腔内分别设有上活动板、下活动板;上活动板、下活动板上分别均布有活动板条形孔,并且在上活动板、下活动板覆盖于上基板、下基板上时,活动板条形孔之间的条形板完全覆盖各基板条形孔;上活动板、下活动板由轻质板材构成,可在计算机散热风扇的吹吸作用下向上移动。该机箱不仅具有良好的防尘性能,并且保障了其良好的通风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计算机设备领域,特别地,是一种计算机机箱。
背景技术
计算机机箱是计算机硬件的基础部件,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保障其良好的通风散热性能;而为了提高散热性能,通常需要增大散热孔面积,当散热孔面积较大时,则外界灰尘又极易进入机箱内,使计算机主板上的电子器件积尘,使电子器件容易出现故障,如内存等部件,在受灰尘侵扰时,极易接触不良;因此,在计算机机箱的设计过程中,通风性能与防尘性能之间难以兼顾,难以同时实现优良的通风与防尘性能。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尘计算机机箱,该机箱不仅具有良好的防尘性能,并且保障了其良好的通风效果。
本发明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防尘计算机机箱包括由无孔金属壁围成的侧壁;所述侧壁的上侧、下侧分别张有上通风板、下通风板;所述上通风板、下通风板下侧分别设有上基板、下基板,上基板、下基板上分别均布有基板条形孔;所述上通风板、上基板之间形成上隔腔;所述下通风板、下基板之间形成下隔腔;所述上隔腔、下隔腔内分别设有上活动板、下活动板;所述上活动板、下活动板上分别均布有活动板条形孔,并且在所述上活动板、下活动板覆盖于所述上基板、下基板上时,所述活动板条形孔之间的条形板完全覆盖各所述基板条形孔;所述上活动板、下活动板由轻质板材构成,可在计算机散热风扇的吹吸作用下向上移动。
作为优选,所述上通风板可从机箱上拆除,以便于擦洗落于所述上基板、上活动板表面的积尘。
作为优选,所述上活动板的条形孔之间的条形板的横截面呈向下凸出的圆拱形;从而使机箱内的吹出的气流中,若含有灰尘,则所述条形板的圆拱形横截面即可对灰尘形成导向作用,使灰尘顺利滑向上活动板的条形孔,而不再落回机箱内。
作为优选,所述上活动板由薄铁皮构成,所述上通风板具有磁性,且磁化方向垂直于板面;所述上通风板上还铺设有励磁方向与上通风板的固有磁场方向相反的励磁线圈;所述励磁线圈仅在计算机关机时短暂接通,以削弱所述上通风板的固有磁场,使所述上活动板在重力作用下掉落至所述上基板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该防尘计算机机箱在使用时,若在计算机关机或机箱内散热风扇未有启动的状态下,所述上活动板、下活动板在自身重力作用下,覆盖在所述上基板、下基板上,将上基板、下基板上的条形孔完全覆盖,从而使机箱保持全封闭状态,灰尘无法进入机箱内;而当机箱内散热风扇启动后,在散热风扇的吹吸作用下,所述上活动板、下活动板向上升起,从而使气流可以顺畅地流过上活动板、上基板、下活动板、下基板之间的条形孔,形成良好的通风;由此可见,该机箱不仅具有良好的防尘性能,并且保障了其良好的通风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防尘计算机机箱实施例一的侧剖示意图。
图2是本防尘计算机机箱实施例一中,上活动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防尘计算机机箱实施例二的侧剖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嘉泰电脑设备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嘉泰电脑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7853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风扇供电电路
- 下一篇:一种基于烟花算法的光伏发电系统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