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和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66241.2 | 申请日: | 2016-03-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49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胡志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胡志阳 |
主分类号: | C10J3/48 | 分类号: | C10J3/48;C10J3/86;C10J3/84;C10J3/7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何会侠 |
地址: | 266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合成气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一种以煤为原料制备合成气的方法和装置,具体地说 涉及一种干煤粉常压气流床气化方法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和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煤气作为工业燃料气,广泛的应用于冶金、建材、机械等 行业。如在陶瓷、玻璃行业,虽然全世界都在推广优质燃料,如天然 气、石油等,但我国现阶段的能源结构还难以改变,主要原因是煤多、 油气少;另一方面,由于油价远远高于煤炭,若采用煤作燃料,燃料 成本可大大降低,所以,煤气仍是炉窑常用的一种燃料。
煤气是由煤和气化剂经过气化反应制成的。煤的气化反应是发生 在碳和载氧的气化剂(O2、H2O、CO2)之间的一种不完全氧化反应。 目前成熟的煤气化技术按照化学工程特征可分为固定床、流化床和气 流床三种。而其中气流床气化炉具有单炉处理能力强、煤种适应性广、 碳转化率高和负荷调节性好等优点,代表了今后煤气化技术的发展方 向。煤的气化反应既可以在常压下进行,又可以在加压条件下进行, 加压气化技术是在常压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二代粉煤气化技术, 由于其单炉生产能力大、气化效率高、比煤耗和比氧耗较低等突出优 点,成为大型煤气化技术的首选,并广泛应用在大型煤化工和IGCC 发电项目中。但是冶金、建材、机械等行业内的多数企业一般需要的 燃料煤气量相对较少,且不需要煤气有太高的压力,同时希望煤气站 的投资相对较小,所以,投资相对较低的常压气化技术成为其首选技 术。
目前典型的常压气化技术有一段式固定床气化炉、二段式固定床 气化炉和K-T炉。固定床气化炉有煤种适应性差、单炉生产能力小、 煤气中有烃类、焦油和酚等、环境问题多等缺点,是落后的气化技术。 K-T炉是一种常压气流床气化技术,气化温度高,环境友好,但是由 于常压设备受尺寸影响,煤粉颗粒在气化炉内停留时间不足,碳转化 率低,飞灰含碳量高。
发明内容
针对目前已有常压气流床气化炉存在的碳转化率低,飞灰含碳量 高,单元制气能耗高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合成气的 装置和方法,具有碳转化率高、成渣率高、气化效率高、投资和工程 造价低的特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生产合成气的装置,包括磨煤机1,磨煤机1煤粉出口连接常 压粉仓2入口,常压粉仓2出口通过煤粉烧嘴4连接气化炉5,在常压粉 仓2和气化炉5连通的管路上连通有输送气体管路并设置有煤粉泵3, 气化炉5的反应区出口布置捕渣设备13,气化炉5的下渣口连通渣罐8, 气化炉5的合成气出口连通废热锅炉9入口,废热锅炉9出口连通干法 除尘器10入口,干法除尘器10合成器出口连通合成气下游用户,干法 除尘器10飞灰出口依次连通灰锁斗11、飞灰储罐12和飞灰再循环管道 14,飞灰再循环管道14出口连接常压粉仓2入口。
所述输送气体管路内的输送气体为氮气、二氧化碳或空气。
所述气化炉5为常压气流床气化炉,采用液态排渣方法,气化温 度高于灰熔点。
所述煤粉泵3后设置有螺旋给料器。
上述所述生产合成气的装置生产合成气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a):原煤经过磨煤机1磨煤和干燥后,送入常压粉仓2;
步骤(b):利用煤粉泵3,煤粉通过煤粉烧嘴4送入气化炉5内;
步骤(c):水蒸气和氧气也通过煤粉烧嘴4进入气化炉5内,与煤 粉反应,生产合成气;
步骤(d):反应过程产生的液态的灰颗粒通过气化炉水冷壁和捕 渣设备13捕集,从下渣口排至渣罐8,并排出界区;
步骤(e):气化炉5生产的高温合成气携带部分灰颗粒进入废热 锅炉9,在废热锅炉9内降温后,进入干法除尘器10,合成气和灰分离;
步骤(f):含碳飞灰经过灰锁斗11和飞灰储罐12,通过飞灰再循 环管道14输送至常压粉仓2,与煤粉混合后重新进入气化炉5内反应, 事故状态时,含碳飞灰直接外排。
所述磨煤机1内煤粉干燥水分满足煤粉泵3输送要求。
所述气化炉5的原料为干煤粉,或含碳和氢的固体物料;气化炉5 的气化剂为纯氧和蒸汽或富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创新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胡志阳,未经胡志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6624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稳定型无机镁抑钒剂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蚊香盘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