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强化模块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57183.7 | 申请日: | 2016-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1784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29 |
发明(设计)人: | 晏乃强;瞿赞;朱雯斐;黄文君;张其龙;赵松建;徐浩淼;谭天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B01D47/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王小荣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脱硫塔 喷射 狭缝 深度脱硫 耦合 汇流板 喷淋层 外筒体 旋流板 底罩 盲板 旋流 上下两端敞口 超低排放 浆液循环 模块设置 运行成本 降液管 脱硫液 液气比 侧壁 脱硫 增效 紧凑 供气 能耗 节约 流通 应用 | ||
1.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该模块设置在脱硫塔的喷淋层下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模块包括上下两端敞口的外筒体以及由下而上依次布设在外筒体中的狭缝锥形底罩(8)、外向喷射旋流板(7)及内向喷射汇流板(1),所述的狭缝锥形底罩(8)的侧壁上开设有供气流通过的狭缝口(14),所述的外向喷射旋流板(7)的中心设有盲板(6),所述的内向喷射汇流板(1)的中心设有将脱硫液导入至盲板(6)上的降液管(3),所述的狭缝锥形底罩(8)的底部还设有锥形底罩降液管(9);
在工作状态下,由喷淋层喷淋到内向喷射汇流板(1)上的脱硫液,发生向心喷射,脱硫液汇聚到内向喷射汇流板(1)的中心,并由降液管(3)导入至盲板(6)上,而进入脱硫塔的烟气通过外向喷射旋流板(7)时会产生旋流喷射作用,将脱硫液由盲板(6)处逐渐喷射到外向喷射旋流板(7)的四周,增加气液接触时间,进行一次脱硫,而脱硫液经外向喷射旋流板(7)作用后,沿外向喷射旋流板(7)的内壁流至狭缝锥形底罩(8),并与进入脱硫塔的烟气再次发生气液接触,进行二次脱硫。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筒体由截面为正N边形的上筒体(2)、圆柱形下筒体(5)以及设置在上筒体(2)与圆柱形下筒体(5)之间的过渡管(4)构成,其中,3≤N≤12,且N为整数,所述的内向喷射汇流板(1)位于上筒体(2)的顶部,所述的外向喷射旋流板(7)位于圆柱形下筒体(5)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向喷射汇流板(1)由第一支撑板筋(10)以及与第一支撑板筋(10)固定连接并呈正n边形布设的多片内向叶片(11)构成,其中,n=N。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向叶片(11)与水平面所呈仰角为20-40°,宽度为40-12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向喷射旋流板(7)由第二支撑板筋(13)、与第二支撑板筋(13)固定连接的多片喷射叶片(12)及边缘溢流区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多片喷射叶片(12)呈扇形斜向逐片固定,所述的喷射叶片(12)中心与第二支撑板筋(13)圆心之间的连线,与喷射叶片(12)的夹角为20-60°,并且喷射叶片(12)与水平面所呈仰角为20-40°。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向喷射旋流板(7)的直径为正N边形的外接圆直径的0.6-0.9倍,所述的内向喷射汇流板(1)与外向喷射旋流板(7)之间的高度差与正N边形的外接圆直径之比为1.5-2: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狭缝锥形底罩(8)的锥角为40-60°,并且所述的狭缝锥形底罩(8)的底部开口直径与圆柱形下筒体(5)的直径之比为1:3-4。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旋流耦合深度脱硫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狭缝锥形底罩(8)的开孔率为35-50%,所述的狭缝口(14)的长度为80-120mm,宽度为10-15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718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