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富含益生菌的动物保健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56495.6 | 申请日: | 2016-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074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吴丽芳;高战元;黄胜威;潘高志;蔡冬清;李明浩;赵薇薇;吴正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K10/18 | 分类号: | A23K10/18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丁瑞瑞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富含 益生菌 动物保健 营养液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饲料添加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富含益生菌的动物保健营养液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畜禽养殖业的发展和“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畜禽养殖业迅速崛起,与此同时,对动物防疫的需求也大大增加,导致了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滥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中国抗生素总使用量约为16.2万吨,占全球用量的一半,其中一半以上用在了养殖上。养殖业中滥用抗生素,在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同时,所生产的禽蛋和肉制品中残留的抗生素,也对人体产生了巨大危害。因此,减少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推广无养殖和生态养殖,是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的大事,也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和养殖人员的重视。
开展无抗养殖和生态养殖,最重要的是在维持禽畜营养需求的平衡的基础上,通过外在施用含有益生菌的营养液,帮助动物机体维持微生态平衡,减少疾病的发生,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抗生素的使用。益生菌摄入动物体内,可以协助机体增强对肠道内有害微生物的抑制,也可以通过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来预防疾病,促进动物生长,从而大大减少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使用,同时大大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收益。因此,开发富含益生菌的动物保健营养液,平衡动物机体营养,促进饲料中营养物质的有效吸收利用,提高饲料转化率,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动物的抗病能力以减少疾病的发生,使禽畜健康生长,对于提高养殖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市售的动物保健营养液产品虽不少,但是效果却并不如人意。一方面,许多产品的宣传中标注有活菌数存在,事实上产品中并没有存活的益生菌,或是益生菌含量达不到所标注的浓度,从而使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许多产品简单以多种益生菌株混合发酵而成,各菌株之间的比例和含量并未得到充分优化,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营养液功效的发挥。
因此,亟需研发含有足够数量的益生菌、且各益生菌比例达到最优组合的动物保健营养液。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富含益生菌的动物保健营养液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去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一种富含益生菌的动物保健营养液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单株益生菌发酵,获得单株益生菌发酵菌液;
2)将上述各单株益生菌发酵菌液进行混合,制备益生菌混合液;
3)在所述益生菌混合液中加入新鲜培养基质-甘蔗糖蜜;
4)向步骤3)中的益生菌混合液中加入山梨酸钾,搅拌均匀,即制得动物保健营养液。
优选地,所述单株益生菌包括植物乳杆菌(保藏编号CGMCC1.2158)、动物双歧杆菌(保藏编号为CGMCC1.2268)、枯草芽孢杆菌(藏编号为CGMCC1.2162)、嗜热链球菌(保藏编号为CGMCC1.2471)、地衣芽孢杆菌(保藏编号为CGMCC1.1858)、肠膜明串珠菌(保藏编号为CGMCC1.10327)、产朊假丝酵母(保藏编号为CGMCC2.1641)。
优选地,所有益生菌均采用MYP培养基培养,所述MYP培养基包括糖蜜6.0%、酵母抽提物0.4%、大豆蛋白胨0.2%、氯化钠1.0%。接种量为1%-2%,180-200rpm,培养24-36h。
优选地,上述各单菌株发酵结束后,将植物乳杆菌、动物双歧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嗜热链球菌、地衣芽孢杆菌、肠膜明串珠菌、产朊假丝酵母按照3-5:0.5-2:3-4:1-2:0.5-2:1-3:2-4的体积比混合,制得益生菌混合液,其有效活菌数为1.1×109-2.2×109cfu/ml。
优选地,按质量浓度3%-5%向益生菌混合液中加入新鲜培养基质-甘蔗糖蜜。
优选地,所述甘蔗糖蜜其含糖分50%以上,锤度(Bx)85%以上。
优选地,按质量浓度1-1.5‰向步骤3)中得到的益生菌混合液中加入山梨酸钾。
优选地,步骤4)中的搅拌参数为:100rpm,2h。
优选地,山梨酸钾的纯度为99%以上。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564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