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沉淀池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22963.8 | 申请日: | 2016-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71415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07 |
发明(设计)人: | 于芳;于慧;王书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文理学院 |
主分类号: | B01D36/04 | 分类号: | B01D36/04;B01D2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02160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沉淀 | ||
1.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体化沉淀池由过滤层(1)、集水盘(2)、沉淀池Ⅲ(3)、沉淀池Ⅰ(4)、进水管(5)、沉淀池Ⅱ(6)、沉淀斜板Ⅰ(7)、出水管(8)、集泥井Ⅰ(9)、集泥井Ⅱ(10)、排泥管Ⅱ(11)、排泥管Ⅰ(12)、沉淀斜板Ⅱ(13)、穿孔曝气盘(14)组成;
所述集水盘(2)、沉淀池Ⅲ(3)、沉淀池Ⅱ(6)、沉淀池Ⅰ(4)、进水管(5)为依次从外向内的同心圆结构,进水管(5)、沉淀池Ⅰ(4)、沉淀池Ⅱ(6)、沉淀池Ⅲ(3)的顶部标高依次降低0.3-0.5米,集水盘(2)和沉淀池Ⅲ(3)的顶部标高相同;沉淀池Ⅰ(4)深2.0米,进水管(5)底部设置喇叭口,且进水管(5)底部标高高于沉淀池Ⅰ(4)底部标高0.3米;集泥井Ⅰ(9)倾角为45°、设置在沉淀池Ⅰ(4)底部、其顶部标高与沉淀池Ⅰ(4)底部标高相同;沉淀池Ⅱ(6)、沉淀池Ⅲ(3)的底部标高与集泥井Ⅰ(9)的底部标高相同;
沉淀池Ⅱ(6)底部设置沉淀斜板Ⅱ(13),沉淀斜板Ⅱ(13)倾角为45°,沉淀斜板Ⅱ(13)的斜板间距为0.1-0.4米,且沉淀斜板Ⅱ(13)最底部的斜板与沉淀池Ⅱ(6)底部相连;沉淀池Ⅲ(3)内设置沉淀斜板Ⅰ(7),沉淀斜板Ⅰ(7)的倾角为60°,间距为0.2-0.5米;
所述集泥井Ⅱ(10)内安装穿孔曝气盘(14),穿孔曝气盘(14)由DN20mm的PVC管构成,且斜向下开孔径为5-10mm的曝气孔,开孔间距20-50mm;所述集泥井Ⅰ(9)和集泥井Ⅱ(10)底部分别埋设排泥管Ⅱ(11)和排泥管Ⅰ(12),排泥管Ⅱ(11)和排泥管Ⅰ(12)由DN100mm的管子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体化沉淀池,其特征在于:集水盘(2)内装填过滤层(1),过滤层(1)厚度0.3-0.5米,由粒径为10mm的砾石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文理学院,未经重庆文理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22963.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超细梯度滤料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磁滤油机供油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