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112590.6 | 申请日: | 2016-0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58650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9 |
发明(设计)人: | 熊免良;袁昌荣;杜长虹;陈振坡;胡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07 | 分类号: | G01M17/007;G01M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合 动力 汽车 耦合 系统 试验装置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包括:第一测功机电机,用于和动力耦合系统的离合器摩擦片传动连接;第二测功机电机,用于和动力耦合系统的离合器压盘以及电机转子传动连接;扭矩转速测量装置,安装于第二测功机电机的与离合器压盘连接的一端。本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通过第一测功机电机与离合器摩擦片传动连接,模拟汽车发动机的工作,通过第二测功机电机与离合器压盘以及电机转子传动连接,模拟汽车行驶阻力,通过扭矩转速测量装置监测运转过程中的传递扭矩和转速,以控制第一测功机电机和第二测功机电机的工作,模拟汽车在道路上的行驶状态。不需要在形成整车后再进行道路试验,从而缩短了试验周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合动力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混合动力汽车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市场上各种混合动力汽车层出不穷,比较成熟的产品有以日美系为代表的双电机动力分流系统,及欧系为代表的单电机串并联系统。
采用以日美系为代表的双电机动力分流系统,技术成熟,市场认知度高,但由于两个电机与发动机、变速器、离合器等的布置结构较为复杂,尺寸较大,而且双电机之间需要扭矩协调,控制复杂。单电机串并联系统凭借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动力性经济性好等优势,成为各大汽车主机厂商研究发展的重点。
单电机串并联系统的核心技术是动力耦合系统,动力耦合系统对结构及性能的验证十分重要,为有效保证其可靠性,通常需要对配置单电机串并联系统的混合动力汽车的整车进行道路试验,从而对动力耦合系统的可靠性进行试验。但是这种试验方式的试验的周期较长,不利于研发和生产。
综上所述,在对动力耦合系统进行有效的可靠性试验的同时,缩短试验周期,成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以对动力耦合系统进行有效的可靠性试验,并缩短试验周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包括:
第一测功机电机,用于和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离合器摩擦片传动连接;
第二测功机电机,用于和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离合器压盘以及电机转子传动连接;
扭矩转速测量装置,安装于所述第二测功机电机的与所述离合器压盘连接的一端。
优选的,在上述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中,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安装于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电机系统的电机定子外部,用于冷却所述电机系统。
优选的,在上述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
散热器,用于布置于所述电机定子外部并与所述电机定子接触导热;
水泵,与所述散热器通过冷却管路连接。
优选的,在上述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中,还包括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周围,用于加热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环境温度。
优选的,在上述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中,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安装于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周围,用于检测所述动力耦合系统的环境温度。
优选的,在上述的动力耦合系统的试验装置中,所述动力耦合系统包括离合器系统、离合器控制系统和电机系统;所述离合器控制系统包括离合控制器和离合执行机构;所述离合器系统包括离合器压盘和离合器摩擦片;所述电机系统包括电机定子、电机转子和电机控制器;所述离合执行机构与所述离合器摩擦片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离合器摩擦片与所述离合器压盘之间的离合;所述离合器压盘与所述电机转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1259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