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电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610107504.2 | 申请日: | 2016-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96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2 |
发明(设计)人: | 邱业君;张立文;王凯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
主分类号: | D01F8/10 | 分类号: | D01F8/10;D01F8/16;D01F6/94;D01F6/54;D01F6/56;D01F1/0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48 | 代理人: | 韩英杰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电 纳米 纤维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电纳米纤维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电子材料、 功能材料以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导电纳米纤维在抗静电、新能源、生物、传感器、太阳能电池、柔性 电子、可穿戴电子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制备一维纳米结构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模板法、自组装、界面聚合 等。而静电纺丝技术是这些方法中使用最多和应用最广。静电纺丝是一种 利用高压电场将溶液或熔体制备成纳米纤维的加工方法。电纺丝制备的纤 维直径在几纳米到几微米之间。与其他合成和制造一维纳米结构材料的加 工方法相比,电纺丝技术具有设备简单、过程简单、有效、广泛的适用性 和低廉的成本等诸多优点。目前静电纺丝已成为制备超长、超细、具有均 一直径的实心或空心纤维最简单和最实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利用高压静 电纺丝技术不仅可以实现多种材料(聚合物、无机物、聚合物/聚合物复合 材料、聚合物/无机复合材料等)一维纳米结构的构筑,而且可以实现纳米 结构的尺寸、形貌可控。静电纺丝纳米纤维具有比表面积大、直径小等优 点,在柔性电子器件、过滤防护、新能源、食品工程等领域都具有巨大的 应用潜力。
目前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纳米纤维多数是聚合物,导电聚合物 具有很好的柔性和较轻的重量等优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聚苯胺、聚 3,4-乙烯基二氧噻吩:聚苯乙烯磺酸。但由于纯的聚苯胺通过静电纺丝获 得状态稳定且连续的纤维较为困难,所制备的纳米纤维脆性较大,严重限 制其应用。此外,导电聚合物的耐候性差、电导率相对较低,也限制了其 广泛应用。所以人们要通过共混来改善其可纺性,如与聚环氧乙烷、聚乙 烯醇等共混。人们也通过掺杂碳纳米管等来提高其导电率。另一种制备导 电纳米纤维的方法是利用金属材料。
例如,现有技术CN103752848A公开了一种纳米银线的制备方法,包 括如下步骤:1)将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溶解于银盐溶液后,向溶液中加 入添加剂,制得纺丝液;2)将所述纺丝液进行静电纺丝,制得纳米纤 维;3)将所述纳米纤维还原成纳米银线;其中,所述添加剂包括钛酸丁 酯和乙酰丙酮,并且所述添加剂中钛酸丁酯与乙酰丙酮的体积比为1: 0.5~5。
另外,CN103031610A公开了一种制备单根超长Cu纳米线、并在其 两端简单有效地制备电极用于测量其电学性能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包括以 下步骤:(1)单根超长Cu(NO3)2/PVA前驱纳米纤维的制备。首先配置一 定浓度的Cu(NO3)2/PVA溶液,然后将溶液装入静电纺丝设备中的注射 器,随后在针头和铝箔收集板之间加上高压电纺。
目前已成功制备了银纳米线和铜纳米线,但银纳米线是通过还原静电 纺丝纳米纤维制备,成分是纯银,需要离心分离等过程,所得材料长径比 低。铜纳米线的制备过程需要经过较高的温度处理,难以直接适用于柔性 基材,而且铜纳米纤维易被氧化,使导电能力大幅度下降。本发明专利借 鉴导电胶的体系和导电原理,采用静电纺丝方法,在较低热处理温度条件 下,成功制备金属/树脂基体复合导电纳米纤维。得到的纳米纤维膜的电导 率可以达103S/cm以上,稳定性好,力学性能优异。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设计一种新型的导电纳米 纤维及其制备方法。所得的纳米纤维直径粗细可调、高的电导率。提供的 制备方法成本低廉、工艺简单、重复性好、热处理温度低(<400℃),具 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实现本发明第一目的:一种新型的导电纳 米纤维制备方法,导电纳米纤维的成分含有金属、树脂基体,树脂基体包 括树脂、固化剂和助剂等,其中金属是银和铜中的一种或两种或其合金,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导电纳米纤维。
上述选择既充分考虑产业化的要求,也考虑稳定性及毒性等方面的要 求,银和铜是安全的金属,没什么毒性,再者,银和铜的导电性非常优 秀。银的价格稍高,但稳定性好,铜价格便宜,而稳定性相对较差,适合 于不同的应用场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10750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