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的加工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82369.0 | 申请日: | 2016-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23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27 |
| 发明(设计)人: | 赵中清;黄英;宋令玺;黄云;曾理;熊祺;李方应;邓跃刚;边华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3P15/00 | 分类号: | B23P15/00 |
| 代理公司: | 四川省成都市天策商标专利事务所 51213 | 代理人: | 罗韬 |
| 地址: | 610000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页岩 开采 口径 套管 接头 加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套管接头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 管接头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在页岩气钻探和开采过程中,表层套管是油气井套管程序里最外层的套管。 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钻井开孔后钻到表土层以下的基岩或钻达一定深度后, 下入表层套管,具体地,表层套管具有以下作用:
(1)隔离上部含水层,不使地面水和表层地下水渗入井筒;
(2)保护井口,加固表土层井段的井壁;
(3)对于钻井时遇到高压油气层的情形,在表层套管上安装防喷器可以预 防井喷。
在使用表层套管使需要通过接头螺纹将一支支管子连接起来,因此需要加 工套管接头,即将管坯进行接箍内螺纹和管体螺纹加工,达到页岩气开采用大 口径套管接头的设计要求。
目前,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的加工,主要分为接箍加工和管体螺 纹加工,包括对接箍管坯采用切断、外拔、内镗、车丝加工等工序,以及对管 体外表面进行扒荒、车丝、倒角等工序,当采用传统的加工工艺(包括切削用 量、冷切方式和装夹方式)时,由于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口径大,加工时 容易出现刀具损耗大、变形大、接头合格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的加工方法,以解 决由于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口径大,加工时容易出现刀具损耗大、变形大、 接头合格率低的问题。
【技术方案】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涉及一种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的加工方法,该加工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对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管坯的表面进行外拔或拔荒,其中吃刀深 度为0.4~0.7mm,切削速度为80~100mm/min,进给量为0.6~0.9mm/转;
加工接箍内螺纹:采用五齿成型梳刀以100~130m/min的切削速度进行1~2 次粗车,每次粗车的吃刀深度为0.3~0.5mm;然后采用五齿成型梳刀以 100~130m/min的切削速度进行两次精车,两次精车的吃刀深度分别为0.3mm和 0.2mm,进给量为5.08mm/转;
加工管体外螺纹:采用三齿成型梳刀以90~110m/min的切削速度进行2次 粗车,每次粗车的吃刀深度为0.35~0.45mm;然后采用三齿成型梳刀以 90~110m/min的切削速度进行两次精车,两次精车的吃刀深度分别为0.35mm和 0.25mm,进给量为5.08mm/转;
所述外拔或拔荒、加工接箍内螺纹、加工管体外螺纹的过程中对切削刀具 进行冷却。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工接箍内螺纹步骤中,切削速度为 115~125m/min,每次粗车的吃刀深度为0.35~0.45mm。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加工管体外螺纹步骤中,切削速度为 95~105m/min,每次粗车的吃刀深度为0.38~0.42mm。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拔或拔荒步骤中,切削速度为 85~95mm/min,进给量为0.7~0.8mm/转。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管坯通过 卡盘夹持,所述卡盘夹持压力为5~8MPa,其中粗加工的夹持压力与精加工的夹 持压力不同。
作为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冷却方法通过将冷却液直接喷在切削刀 具的刀尖上和切削区域来实现冷却。
【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出的加工方法适用于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18-5/8"、20")套管接 头(接箍内螺纹和管体外螺纹)的加工,在切削用量(切削速度、吃刀深度及 次数、进给量)、冷却方式和装夹方式上进行改进,有效地克服了页岩气开采用 大口径套管接头加工时的刀具损耗大、变形大、接头合格率低等缺点,满足了 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接头的生产要求,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加工效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发明的具体实 施方式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
对于页岩气开采用大口径套管,其套管材料和接头结构具有以下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未经攀钢集团成都钢钒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8236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