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库内辅机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9324.1 | 申请日: | 2016-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9796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03 |
发明(设计)人: | 索建国;邹焕青;李辉;付金;龙源;郭淑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G01R31/00;B60L11/1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宝筠 |
地址: | 412001 ***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蓄电池 充电 电路 库内 测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库内辅机测试装置,在蓄电池出现过度放电时,由电源转换模块通过闭合的第一断路器接收库内插座的交流电,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至主接触器的线圈,使所述主接触器的线圈得电后,所述主接触器的主触点闭合,进而使所述库内插座的交流电流经所述主接触器的主触点,并通过所述库内辅机测试装置的蓄电池充电机为蓄电池充电;通过所述库内插座即可接收工业领域通用的3AC380V电源,不需要单独配置专门的库内充电插座来接收专门的地面充电设备的电能,避免了现有技术成本高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干线电力机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库内辅机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在轨道交通行业,干线电力机车采用控制蓄电池作为备用控制电源和起动电源。当控制蓄电池的输出电压在标准规定的电压范围内,机车的控制系统才能正常起动和实现升弓控制,使得机车能从接触网上取得电能。
现有的一种典型机车库内辅机测试和蓄电池充电电路,如图1所示。当机车从接触网上正常取流时,车载蓄电池充电机103将机车的三相交流(如图1所示)或单相交流辅助电源变换为合适的直流电,对蓄电池101进行充电,同时为控制系统102或其他的低压电器设备提供直流电源。如果蓄电池101出现过度放电,电压低于控制系统102启动要求的最低电压,需要地面充电机提供合适的直流电源,则通过机车的库内充电插座104对蓄电池101进行充电,待蓄电池101的电压上升到正常电压范围,才能作为起动电源使用。
但是现有技术中在蓄电池101出现过度放电时采用的这种库内充电方式,要求用户配备专门的地面充电设备,同时机车需要配置专门的库内充电插座104,这无疑增加了用户的设备管理维护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及库内辅机测试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成本高的问题。
为实现所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蓄电池充电电路,应用于干线电力机车的库内辅机测试装置,与库内插座和所述库内辅机测试装置的主接触器相连,所述蓄电池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断路器和电源转换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断路器的输入端与所述库内插座相连,输出端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输入端相连;
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两个输出端分别与所述主接触器的线圈两端相连,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用于通过所述第一断路器接收所述库内插座的交流电,并将所述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输出至所述主接触器的线圈,使所述主接触器的主触点闭合,以使所述库内插座的交流电通过所述库内辅机测试装置的蓄电池充电机为蓄电池充电。
优选的,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两个输出端还与所述蓄电池的两端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与所述主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连接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两个输出端之间;所述第一二极管用于控制流经所述蓄电池的电流方向。
优选的,还包括:充电按钮;所述充电按钮与所述主接触器的线圈串联。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充电按钮上的指示灯;所述指示灯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两个输出端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测试开关;所述测试开关与所述主接触器的线圈串联连接于所述电源转换模块的两个输出端之间;所述测试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库内辅机测试装置的控制系统相连。
优选的,还包括: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二二极管与所述测试开关串联;所述第二二极管用于控制流经所述蓄电池的电流方向。
一种库内辅机测试装置,应用于干线电力机车,与库内插座、辅助变压器及辅助负载相连,所述库内辅机测试装置包括:主接触器、第二断路器、第一接触器、第二接触器、蓄电池充电机、控制系统及上述任一所述的蓄电池充电电路;其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未经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93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