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57349.8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615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霞;王京雅;刘玮;陈忠琴;胡博;李虹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9/50 | 分类号: | A61K9/50;A23L33/105;A23L5/0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北洋有限责任专利代理事务所 12201 | 代理人: | 陆艺 |
地址: | 30007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稳定 型肠缓释茶多酚 微胶囊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为:(1)配制茶多酚溶液;(2)调节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的pH值;(3)将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和茶多酚溶液混匀,得混合液;(4)将混合液与明胶水溶液混合,搅拌均匀,用HCl水溶液调节pH,得到大豆分离蛋白/明胶乳状液;(5)用乙酸水溶液将将壳聚糖配制成壳聚糖溶液,将大豆分离蛋白/明胶乳状液与壳聚糖溶液混合,搅拌均匀,喷雾干燥获得。本发明的茶多酚微胶囊可生物降解,扫描电镜下观察呈球形,表面光滑,无黏连,无凹陷。在强酸、强碱、高温条件下仍具有很高的物理稳定性并保持很好的抗氧化活性。本发明的方法制备过程简便,无毒,安全,微胶囊化程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微胶囊化技术应用领域。
背景技术
茶多酚又名茶鞣质,是茶叶中所含的一类多羟基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包括儿茶素类、花色素类、花黄素类、酚酸及羧酚酸类等成分,其中儿茶素类占多酚总量的65%~80%。茶多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和药理活性,有防治心血管疾病、抗癌、抗突变、降血压、降血糖、防龋齿等作用。然而,由于其具有活泼的多羟基结构,使其在高温、光照或潮湿的环境下易氧化变质,降低了茶多酚的生物利用度,使茶多酚的生物活性得不到最大的发挥。
微囊技术是利用高分子天然或合成材料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包裹成微型胶囊。微囊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医药、生物医学、食品、化妆品等领域。采用微囊这一技术可以提高药物稳定性,减轻药物不良气味,有利于药物的生产、储存和使用。
随着对茶多酚研究的逐步深入,试图通过制备微囊来提高茶多酚稳定性的研究也日渐报道,但总的来说,目前已有的制备茶多酚微胶囊的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李药兰等人分别用乙基纤维素和聚乳酸制备茶多酚微胶囊,实验结果表明,前者虽对茶多酚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且包封率较高,但其主要生理活性成分儿茶素的相对含量降低;后者虽然保证了有效成分的相对含量,然而包封率、缓释速度却不够理想。另外,用单一壁材制备获得的微胶囊在喷雾干燥过程中会因剧烈脱水,严重影响微胶囊的感官特征,不利于多酚的包埋。
近年来,蛋白质作为微胶囊的壁材越来越受到重视,常用的有(人或牛)血清白蛋白、玉米蛋白、酪蛋白、大豆分离蛋白等,大豆分离蛋白在等电点以上带负电,可与酸性条件下带正电荷的壳聚糖发生静电相互作用从而凝聚包覆在芯材周围实现微囊化。此外,大多数蛋白价格合理,原料易得。另外,应用复合壁材壁材制备微胶囊可以很好地解决单一壁材某方面的不足,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明显提高芯材的物理稳定性并保证其生物活性。目前还没有发现采用大豆分离蛋白,明胶,壳聚糖作为复合壁材制备茶多酚微胶囊的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茶多酚微胶囊制备中遇到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以大豆分离蛋白/明胶/壳聚糖为复合壁材的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概述如下:
一种稳定型肠缓释茶多酚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纯度大于50%的茶多酚用体积浓度为75%~99.7%的乙醇水溶液配成浓度为1~2mg/mL的茶多酚溶液;
(2)用浓度为0.1~0.5mol/L的NaOH水溶液将质量浓度为12%~20%的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的pH值调至7~13;
(3)将步骤(2)得到的大豆分离蛋白水溶液和步骤(1)得到的茶多酚溶液按体积比1~6:1的比例混合均匀,得混合液;
(4)按体积比为100~150:1的比例,将混合液与质量百分含量为2%~4.5%的明胶水溶液混合,在0~4℃条件下搅拌均匀,用浓度为0.1~0.5mol/L的HCl水溶液调节pH至4~5,得到大豆分离蛋白/明胶乳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大学,未经天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734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