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54794.9 | 申请日: | 2016-0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1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发明(设计)人: | 闵海涛;任春;马天飞;李瑞强;刘百川;冯帅帅;王晶;韩潇;周长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B62D31/02;B60K1/04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组合 承载 电动 客车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客车结构设计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攀升,汽车带来的环境、交通问题凸显,用于承担重要运输任务的客车自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追求无污染、低耗能和更安全的纯电动客车是解决当前环境和交通问题的重要方式。
电动客车与传统燃油客车相比具有节能环保、振动噪声小和操作方便等特点,在进行车身结构设计时,虽然电动客车动力总成的布置相对自由,但是由于电动客车必须配备足够容量的电池,在现有电池技术条件下电池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大,尤其是对于高性能的公路客车其所配备电池质量接近整车整备质量的20%。
现有的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大都是在传统的燃油客车车身基础上进行改进设计的,其典型特点是先对电池箱进行单独设计,然后在车身设计时只将电池箱整体作为载荷施加到底架上。这种方法并没有考虑电池箱本身具有的承载能力及其对车身力学性能的贡献。因此,现有的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主要有以下缺点:
(1)这种设计割裂了电池箱和车身的整体性,导致电池箱的力学性能得不到发挥,造成材料的浪费和整车质量增加。
(2)由于电池质量大,为了保证车身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载荷传递能力,底架的设计通常很复杂,进一步增加了车身结构设计开发的成本和周期。
(3)由于电池的体积很大,为了保证电池箱的安装,必须预留出足够的空间,这会造成车身空间的浪费,甚至会由于身结构局部载荷传递不流畅导致载荷传递能力弱化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部分现有车身结构将电池箱安装在车顶,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2582689B,授权公告日为:2014年2月12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将动力电池布置在客车顶盖总成位于前门立柱和中门立柱之间的上层框架腔体结构中的车身结构;也有部分专利技术将电池箱布置在左右侧围,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3754274B,授权公告日为:2015年6月3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包含两个立式动力电池箱的车身结构,其左侧动力电池箱和右侧动力电池箱分别布置于左、右侧围内侧后轮轮包上方。这些现有车身结构都增加了整车重心高度,影响其安全性和操控性。
(4)现有车身结构对电池箱的功能和安全考虑不够全面,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2001363B,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02月22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一种将动力电池组分散布置于车身底架中段两侧的车身结构,这不利于电池箱的统一管理且在汽车方式碰撞时,无法抵挡外部对电池的撞击容易引起汽车自燃;
(5)现有车身结构由于电池的重量完全要通过底架来承受和传递,所以电池箱通常安装在底架结构上面,限制了电池箱的安装高度,不利于降低整车重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承载能力强、重心高度低、安全性和操控性好的适合于电动客车的一体化全承载式车身结构,解决了由于割裂了电池箱和车身的整体性,从而导致电池箱的力学性能得不到发挥、材料浪费、整车质量增加、底架设计复杂、车身空间浪费的问题,克服了现有电动车车身结构的上述不足。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1、后围总成2、顶盖总成5、底架总成6、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所述的顶盖总成5前后分别与前围总成1和后围总成2的上端连接,前、后围总成1、2的下端分别与底架总成6的前、后端相连接,且底架总成6通过左、右侧围总成3、4与顶盖总成5连接,所述的底架总成6通过前、后悬架与前、后车轴相连接;所述底架总成6由前段、中段和后段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前后贯通的第一纵梁B1、第二纵梁B2、第三纵梁B3和第四纵梁B4连接,所述的底架总成6的中段设置有两个电池箱B,两个电池箱B的两侧设置有行李仓C,其中所述的两个电池箱B共同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上盖和下底板,所述的上盖为车身结构的底架总成上层的中间部位,所述的下底板为车身结构的底架总成下层的中间部位,所述的上盖前后分别与前侧板和后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的下端分别与下底板的前、后端相连接,且下底板通过左侧板和右侧板与上盖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479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复合材料制造的汽车车身主承力结构
- 下一篇:电动转向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