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610054794.9 | 申请日: | 2016-01-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11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6-29 |
| 发明(设计)人: | 闵海涛;任春;马天飞;李瑞强;刘百川;冯帅帅;王晶;韩潇;周长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 主分类号: | B62D23/00 | 分类号: | B62D23/00;B62D31/02;B60K1/04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一体化 组合 承载 电动 客车 车身 结构 | ||
1.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该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1)、后围总成(2)、顶盖总成(5)、底架总成(6)、左侧围总成(3)和右侧围总成(4),所述的顶盖总成(5)前后分别与前围总成(1)和后围总成(2)的上端连接,前、后围总成(1、2)的下端分别与底架总成(6)的前、后端相连接,且底架总成(6)通过左、右侧围总成(3、4)与顶盖总成(5)连接,所述的底架总成(6)通过前、后悬架与前、后车轴相连接;所述底架总成(6)由前段、中段和后段三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通过前后贯通的第一纵梁(B1)、第二纵梁(B2)、第三纵梁(B3)和第四纵梁(B4)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架总成(6)的中段设置有两个电池箱(B),两个电池箱(B)的两侧设置有行李仓(C),其中所述的两个电池箱(B)共同包括前侧板、后侧板、左侧板、右侧板、上盖和下底板,所述的上盖为车身底架总成上层的中间部位,所述的下底板为车身结构的底架总成下层的中间部位,所述的上盖前后分别与前侧板和后侧板的上端连接,所述的前侧板和后侧板的下端分别与下底板的前、后端相连接,且下底板通过左侧板和右侧板、前侧板和后侧板与上盖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二、三、四纵梁(B1、B2、B3、B4)均为矩形空心钢管,其中所述的第一、四纵梁(B1、B4)的中间部位为“凹”型结构,分为前、后竖直部分,和中间水平部分;所述的第一、二纵梁(B1、B2)和第三、四纵梁(B3、B4)在前、后车轴通过部分相互平行,其他部分上下分离,并且第一、二纵梁(B1、B2)通过连接杆(C11)连接,第三、四纵梁(B3、B4)通过连接杆(C11)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侧板是由第一上层横梁(C1)、第一下层横梁(C10)、第一、四纵梁(B1、B4)的前竖直部分、第一前腹板(D3)和第一桁架(H1)组成的板桁组合结构,且各部件均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一上层横梁(C1)、第一下层横梁(C10)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一、四纵梁(B1、B4)的前竖直部分与第一上、下层横梁(C1、C10)垂直,所述的第一前腹板(D3)设置在第一、四纵梁(B1、B4)的前竖直部分之间,所述的第一桁架(H1)倾斜设置在第一上、下层横梁(C1、C10)之间,并且在第一前腹板(D3)内构成了3个三角形,分别为位于中间部位的等腰三角形和位于等腰三角形两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后侧板是由第二上层横梁(C7)、第二下层横梁(C9)、第一、四纵梁(B1、B4)的后竖直部分、第一立柱(A12)、第一后腹板(D6)和第二桁架(H3)组成的板桁组合结构,且各部件均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二上层横梁(C7)、第二下层横梁(C9)平行布置,所述的第一、四纵梁(B1、B4)的后竖直部分与第二上、下层横梁(C7、C9)垂直,所述的第一后腹板(D6)设置在第一、四纵梁(B1、B4)的后竖直部分之间,所述的第一立柱(A12)与第二上、下层横梁(C7、C9)垂直并且设置在第一、四纵梁(B1、B4)的后竖直部分中间,所述的第二桁架(H3)倾斜设置在第一上、下层横梁(C1、C10)之间并且在第一后腹板(D6)构成了4个三角形,分别为位于中间部位的共用一条直角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位于中间两个直角三角形两边的两个直角三角形。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一体化板桁组合全承载式电动客车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左侧板是由第三纵梁(B3)、第四纵梁(B4)的前、后竖直部分及中间水平部位、第二立柱(A11)、第三立柱(A13)、第四立柱(A14)、第五立柱(A15)、第六立柱(A16)、第一、二左腹板(D4、D5)组成,且各部件均通过焊接方式连接;其中所述的第二、三、四、五、六立柱(A11、A13、A14、A15、A16)均垂直于第三纵梁(B3)和第四纵梁(B4)且等间隔均匀分布在第四纵梁(B4)的前、后竖直部分之间;所述的右侧板与左侧板结构相同并与左侧板关于底架总成纵向中心线对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5479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应用复合材料制造的汽车车身主承力结构
- 下一篇:电动转向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