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48996.2 | 申请日: | 2016-0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392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旭 |
主分类号: | B60M1/12 | 分类号: | B60M1/12;G08C1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1106 江苏省南京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高速 电气化铁路 接触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路接触网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的快速发展,对铁路牵引供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性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尤其是接触网的安全可靠性,迫切需要能够实时监控其运行状态。在高速铁路 中,接触网要承受高速列车授电弓以一定的压力高速接触摩擦运行,再加上大电流产生的 热,还要受拉力、电弧、风雪、冻雨及大气污染等因素的影响,使处在昼夜不停动态运行状态 之中的高速铁路接触网,发生故障的可能性较一般电力供电线路大得多,加上接触网在线 路中无备份设计,一旦出现故障将会引起严重的事故。
目前的接触网检测主要依靠人工巡检和车载检测设备,但这种检测方式存在着时 效性差和容易漏检的问题,不能够实时监测接触网的工作状态,另外,在接触网一旦发生故 障时不能及时报警,即使在现有牵引供电综合自动化系统有监测功能,也只能显示为接触 网接地故障跳闸,而不能判断出是接触网断线还是接触网其他部件接地,另外存在着不能 准确定位故障点的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通过安装于高速铁 路接触网中的智能型接触网零部件组成接触网系统,并能实时采样接触网的运行参数,通 过无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将数据实时传输到高铁接触网应用平台,直观显示于监测软件 中,通过设定的安全阈值,建立报警机制,一旦数据超出阈值范围,即可实现报警功能,并能 够定位故障地点,以解决上述背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智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包括安装于铁路 接触网中的前端监测单元、数据收集传输单元和安装于监控中心的高铁接触网应用平台, 所述数据收集传输单元可同时收集多个前端监测单元数据,组成星形网络;多个所述数据 收集传输单元可同时向高铁接触网应用平台传输数据,且数据传输为双向传输,数据收集 传输单元间有中继功能。所述前端监测单元、数据收集传输单元和高铁接触网应用平台的 层级扩展组成整个系统。
所述前端监测单元由智能接触网零部件组成,包括智能下锚补偿装置、智能腕臂 定位装置、智能电连接装置、智能中心锚结装置、智能整体吊弦;所述数据收集传输单元包 括无线网关、GPRS路由器、供电电源;所述高铁接触网应用平台包括数据库、管理平台和监 控平台。
所述智能下锚补偿装置安装有无线测力传感器、无线角度传感器和无线加速度传 感器。
所述智能腕臂定位装置安装有智能定位器。
所述智能电连接装置安装有无线温度传感器。
所述智能中心锚结装置安装有无线测力传感器。
所述智能整体吊弦安装有无线测力传感器。
所述系统还包括接触网支柱倾斜监测单元,安装于接触网支柱的顶部。
所述系统还包括微型气象站,安装于接触网下锚补偿装置上方。
作为所述系统的进一步方案,无线传感器和数据集中传输单元连接有太阳能供电 装置和风能供电装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优点和效果:
1、本发明创造性的提出一种智能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系统的概念,使其不仅具备传 统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的功能外,还具备了智能化、信息化的特点,并通过传感器、无线 传输、云计算、大数据等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综合性的在线监测网络,可显著提高高速电 气化铁路接触网安全可靠性。
2、本发明以智能型、信息型概念优化高速电气化铁路接触网零部件,嵌入无线传 感器,不仅可作为接触网零部件使用,而且能实时在线监控线路的运行参数,为线路的运行 维护提供支持,一旦出现故障,能迅速判定故障类型、定位故障位置,并能实时报警,实现无 人化值守,大幅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3、本发明通过收集积累线路的历史运行参数,形成大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建立专 家系统,能够进行趋势分析,预测接触网的使用寿命,为接触网大修提供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智能下锚补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智能腕臂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旭,未经王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489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