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石墨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杂化纤维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0038677.3 | 申请日: | 2016-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838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4-13 |
发明(设计)人: | 曲丽君;田明伟;朱士凤;周卉卉;陈国华;孙亚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大学 |
主分类号: | D01F1/10 | 分类号: | D01F1/10;D01F6/46;C08L23/06;C08L91/06;C08K9/04;C08K3/04 |
代理公司: | 青岛高晓专利事务所 37104 | 代理人: | 张世功 |
地址: | 266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石墨 超高 分子量 聚乙烯 化纤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性能纤维制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石墨烯超高分子 量聚乙烯杂化纤维的制备方法,特别是一种将亲油接枝改性的石墨烯 分散液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石蜡油性纺丝液共混,制备杂化纤维的方 法。
背景技术: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是指以分子量为100万以上的超高分子量 聚乙烯为原料,通过冻胶湿法纺丝方法凝固成丝的一种高性能纤维。 该类纤维具有高度取向的大分子链和伸直链结晶度,具有超强的物理 机械性能,同时具有耐紫外线、耐冲击和耐海水腐蚀等优良性能,在 航空航天、军事安全及特种绳缆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与碳纤维和芳纶 并称为世界三大高性能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具有接近理论极 限强度的分子结构,具有平面锯齿形的构象结构,较少的侧链基团, 结晶度高且分子链内无较强的结合键。但是该结构也带来了一些致命 缺点,那就是在应力作用下易发生蠕变、耐热性较差,大大限制了该 纤维的应用领域。目前,提高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抗蠕变性和耐热 性的改性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纤维表面交联改性,另一种是添加 无机填充物改性,形成物理交联点,限制分子的热运动,以改善耐热 性和抗蠕变性,但大部分无机物填充物也成为应力集中点,降低纤维 基体的强度。
石墨烯是由sp2杂化的碳原子蜂窝状六角结构紧密排列而成的二维 单原子层片状晶体材料,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因具有轻质、柔性的二维 单原子纳米结构及优异的强度、导电、导热等特性在复合材料、智能 材料、电子器件、能量储存和药物载体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 能。在现有技术中,申请号为201210078324.8的中国发明专利“超高 分子量聚乙烯石墨烯复合纤维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公开了一种超高分 子量聚乙烯/石墨烯复合纤维的制备方法,将石墨烯粉体进行表面净化 处理和偶联剂处理后,分散在含有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纺丝液中,通过 冻胶纺丝以制备复合纤维,所制备纤维的拉伸强度可达2.5GPa,拉伸 模量为130GPa,热分解温度390℃以上。申请号为201310471406.3 的中国发明专利“共混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的制备方法”通过 乳化处理将碳纳米管、二氧化硅和石墨烯粉体加入纺丝液基体中进行 纺丝以制备灰色系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然而众所周知,石墨烯纳 米材料是一种表面具有较少官能团的二维单原子层结构,具有疏水疏 油的特性,由于纳米片层间的范德华力,与高分子聚合物共混过程中 极易产生团聚,该发明在石墨烯粉体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石蜡油性溶 液共混时,并未预先对石墨烯进行亲油处理,仅通过简单的偶联剂交 联和乳化处理,势必会造成石墨烯的团聚,无法以单片层状态分散于 纺丝液中,进而影响其在复合纤维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寻去设计 一种石墨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杂化纤维及其制备方法,对石墨烯或氧 化石墨烯进行亲油接枝改性,使其具有良好的亲油性和稳定的分散特 性,然后将改性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石蜡 油性纺丝液共混,制得抗蠕变、耐热性好和纤维基体强度高的杂化纤 维,这种工艺制备方法至今未见有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设计提出一种石墨 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杂化纤维的制备方法,以解决纤维在应力作用下 易蠕变和耐热性差的问题;克服填充物成为应力集中点,降低纤维集 体强度的问题;改进石墨烯团聚的不足,增强石墨烯在复合纤维中所 发挥的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涉及的石墨烯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杂化纤维的制备方法,其制备工艺步骤包括石墨烯(或氧化石墨烯) 亲油改性、亲油改性石墨烯分散液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石蜡油性纺丝 液共混和冻胶湿法纺丝制备石墨烯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杂化纤维三 个工艺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大学,未经青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386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轴的联接结构
- 下一篇:静电纺丝的轨迹控制系统及方法、静电纺丝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