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橘红茶的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025143.7 | 申请日: | 2016-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94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 发明(设计)人: | 肖勇;王操;王玉霞;陈大梁;谭传柏 | 申请(专利权)人: | 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23F3/40 | 分类号: | A23F3/40 |
| 代理公司: | 42103 宜昌市三峡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蒋悦<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 地址: | 4431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茶叶 橘红茶 称取 翻拌 含水率控制 次数控制 打包入库 交互融合 品质特征 温度设置 混合物 柑橘香 含水率 密闭箱 色选机 红茶 重复 茶香 分拣 摊凉 提香 吸收 制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橘红茶的制备方法。称取一定重量茶叶摊于干净地面,按茶叶重量的1/2称取橘块添加于茶叶中,翻拌均匀。静置20~60min,中间翻拌两次,茶叶充分吸收橘汁水分,含水率上升至10~25%。将茶叶与橘块混合物移至密闭箱,茶叶充分吸收橘香,持续时间15~30小时。然后提香干燥,温度设置120~135℃,含水率控制在3%~6%。摊凉后,将橘块用平圆筛分筛和色选机分拣出来,打包入库。根据茶叶的吸香效果,适时增加重复次数,整个加工过程,重复次数控制在1~7次。所制橘红茶橘香与红茶香交互融合,细品滋味鲜醇甘爽、柑橘香浓郁,且不失茶香气息,品质特征鲜明。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茶叶加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橘红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柑橘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水果,其产量为所有水果之首。柑橘果肉营养丰富,橘皮晒干而得陈皮,呈现一定的药用价值,其香气更具特征,挥发性香气构成了柑橘特有风味。柑橘香气物质主要包括萜类、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其中以萜类含量最高。水果散发出的清新香味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柑橘散发着清爽宜人的香气,能够调节人的神经,起到理气散瘀、镇定、舒缓的功效。
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控,高端礼品茶的销售受到一定限制,茶叶市场空间更利于中低端茶叶的发展,促进了茶叶品种多元化发展,风味茶正是在这个时期在网上掀起一股热潮。但目前风味茶品种还较为单一、市场鱼目混珠。本专利则是基于柑橘香气窨制而成的一款橘香风味红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橘红茶加工工艺,通过该方法使茶叶吸收橘香,通过后期干燥、分拣而成。所制橘红茶橘香与红茶香交互融合,细品滋味鲜醇甘爽、柑橘香浓郁,且不失茶香气息,品质特征鲜明。
(1)原料选取与前处理:选取新鲜、成熟度适中、具有良好风味和芳香、色泽稳定、酸度适中的橘子。表皮与果实不分离,将橘子粉碎成橘块备用(含少量橘汁),橘块为不规则形状,长和宽为0.5~3cm。
茶叶原料:选取当年产的一芽二叶红茶(毛茶),含水率4%~10%。
(2)称取一定重量茶叶摊于干净地面。
(3)按茶叶重量的1/2称取橘块,将橘块添加于茶叶中。
(4)将茶叶与橘块关堆,搅拌均匀,静置20~60min,中间翻拌两到四次,茶叶充分吸收橘汁水分与滋味,含水率上升至10~25%。将茶叶与橘块混合物移至密闭箱内,茶叶充分吸收橘香,持续时间15~30小时。优选为该步骤中,待茶叶的含水率上升至20%时,将茶叶与橘块混合物移至密闭箱内,茶叶充分吸收橘香,持续时间24小时。
(5)将茶叶与橘块用提香机提香干燥,温度设置120~135℃,含水率控制在4%~10%。摊凉后,将橘块用平圆筛和色选机分拣出来。优选为该步骤中,将提香机内温度控制为130℃时,将混合物的含水率控制为8%时,取出摊凉。
(6)再次按茶叶重量的1/2称取橘块添加于茶叶中。
(7)再次将茶叶与橘块关堆,翻拌均匀,静置20~60min,中间翻拌两到四次。将茶叶与橘块混合物移至密闭箱,使茶叶再次吸收橘香,持续时间15~30小时。
(8)再次用提香机提香干燥,温度设定110~125℃,含水率3%~6%;优选为该步骤中,将提香机内温度控制为120℃时,将混合物的含水率控制为4%时,取出摊凉。
(9)将橘块用平圆筛和色选机分拣出来,打包入库。
(10)对分拣后的茶样审评,根据橘香的浓郁程度,滋味的甜醇程度,适时增加重复次数。整个加工过程,重复次数控制在1~7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未经萧氏茶业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251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