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标准数据元素统一约束的可视化建模平台有效
申请号: | 201610016240.X | 申请日: | 2016-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7787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29 |
发明(设计)人: | 覃征;张任伟;王国龙;崇昊;熊渴翔;李胜男;杨晓;徐凯平;叶文文;李志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6/21 | 分类号: | G06F16/21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贾玉健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标准 数据 元素 统一 约束 可视化 建模 平台 | ||
一种基于标准数据元素统一约束的可视化建模平台,该平台包括供建模平台传输数据的数据交换层,经过统一约束和应用标准数据元素的模型层,用于执行模型构建、模型维护、模型存储、模型加载和模型实例化的运算控制层,用于将数据元素中的模型元素可视化展示的视图层,该平台可以生成基于目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模型、可以为应用程序创建应用模型、可以统一管理大型系统的各种数据源,该平台是可以支持多种硬件环境,兼容多种操作系统,支持多种目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数据库设计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据库领域和数据建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基于标准数据元素统一约束的可视化建模平台,可实现数据库设计和系统数据源的统一管理。
背景技术
因为现实生活中有不同的概念,在当前的建模领域中,将这些概念映射到数据模型时缺乏统一的认识标准,会产生不同的抽象标准和约束理念,现有的系统无法管理不同的约束理念和抽象标准,所以很难实现系统内数据的有效互联。特别是当一个系统需要对应不同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不同的数据库设计时庞大的数据源更加难以管理。
另一方面,由于数据元素的多样性导致软件开发人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会因重复建模导致工作量过重,同时系统中数据的集中管理能力较差。
所以需要一种基于标准数据元素统一约束的可视化建模平台,来实现系统内数据的统一操作以及数据源的统一管理。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标准数据元素统一约束的可视化建模平台,该平台由供用户可视化编辑的视图层、供模型加载处理的运算控制层和供平台标准数据元素处理的模型层、供建模平台传输数据的数据交换层四层构成,其中运算控制层执行模型构建、模型维护、模型存储、模型加载和模型实例化五个功能,数据交换层包括数据库管理系统接口、SQL脚本接口、数据元素接口、公共模型库接口四个接口分别与数据库管理系统、SQL文件、数据元素文件、公共模型库相连接。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标准数据元素统一约束的可视化建模平台,包括:
数据交换层:执行与数据库、操作系统的数据交换功能;
模型层:位于模型层的是经过统一约束的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由模型元素构成;
运算控制层:执行模型构建、模型维护、模型存储、模型加载和模型实例化的功能,所述模型存储表示存储模型的数据信息和图形信息的过程,所述模型加载表示所述平台将存储的模型的数据信息和图形信息读取到所述视图层,以供用户进行查看,编辑,保存操作;
视图层:位于视图层的是所述模型元素对应的图形对象,所述图形对象包含模型元素显示的相关信息。
所述数据模型包括概念模型、物理模型以及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转换模型,所述概念模型是经过统一约束的由标准数据元素组成的模型(Unified Data Logic Model);所述物理模型是经过统一约束并由模型元素组成的适应多目标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所述转换模型通过双向映射表(Bidirectional Map)的形式对应存储了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的转换关系。
所述模型元素是数据模型中建模元素的最小组成单位,由元素属性具体描述,在所述概念模型中有概念和关系两种,每一个模型元素都对应一个视图层中所述图形对象。
所述标准数据元素是指具有多态性和复合属性支持的数据元素,由不同属性及属性描述键值对组成,可以导出为不同数据库管理系统具体实现。
所述统一约束是对标准数据元素的属性类型和属性值的约束,所述统一是指对不同目标数据库管理系统相同标准数据元素的属性类型一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61001624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